f f f f f f f f f f

   

 

一百多万重庆学子梦寐以求的殿堂

三千万重庆人交口称赞的“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

美国总统特使、各国驻华使节誉之为“中学里的大学”

60余年培养出32位两院院士,近七年来 273名学子考入北大清华

 

重庆南开中学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重点中学,历史悠久,人文深厚,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一流的教育质量闻名中外。1945年,毛泽东、周恩来曾到校拜访张伯苓、柳亚子先生。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来访时将之誉为“中学里的大学”。68年来,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优秀人才,他们中有20余位国家级和部省级领导,有32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另有将军、教授、艺术家和经济学家等不胜枚举。原国家领导人邹家骅、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张存浩、著名科学家邹承鲁、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著名词作家阎肃、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颜其德等人都曾是重庆南开中学的学生。哪里有中国的精英聚集,那里就有重庆南开中学的校友。

为了继续发扬南开中学的光荣传统,再创南开新的辉煌,学校领导把“为培养21世纪国家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下整体素质基础和创办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中华名校”确定为南开中学的办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还设立了上百万元的奖学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

 多年来,南开中学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水平。近年来,南开中学先后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到校任教。同时,学校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师资培训。至今,南开中学已有105名在职教师参加了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生班进修并结业,20余名教师先后被派赴美国、日本等国进修。一大批教师成为国家、省、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科研工作者、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以及国务院中青年专家津贴享受者。为继续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南开中学还通过实施课题研究,举办教育教学年会,优质课竞赛和学历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和教育专家。

重庆南开中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育人为本,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特长的发展。南开中学自由、人性化的氛围为同学们全面发展自身素质提供了保证。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供了同学们锻炼自己、发展能力的机会。在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环保等活动中,同学们愉快地学习,自由地成长。不少具有潜质的同学,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市、全国甚至国际大赛。2004年,在重庆市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学校的盛云同学获得女子46公斤级比赛冠军;在全国中学生“育才杯”国际象棋比赛中,喻华棱同学获得初中女子组个人第二名;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百校“学校杯”的田径比赛中,重庆南开中学取得了4枚金牌、一枚银牌和3枚铜牌的好成绩。同学们在努力与拚搏中为自己的青春划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2004年,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的百年庆典,重庆南开中学以丰硕的成果迎接这盛大的节日:20032004学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重庆赛区入选全国决赛的10多名选手中,南开中学独占9名,居全市第一;2004年高考中,6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357人,居全市第一;理科全市前100名,我校占39人,文科全市前100名,我校 23人。文理科全市前100名学生人数均居全市第一。在继去年陈星兴同学以688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市高考理科状元之后,学校今年再创佳绩,李田园同学以699分获得全市高考理科状元,曾雪兰同学以651分获得全市高考文科状元;共有53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至此,南开中学高考上线人数,上重点大学人数,600分以上高分人数,数、理、化、生物、信息奥赛获奖人数,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市第一。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七载,273名学子考入北大、清华。成功地实现了南开中学为培养21世纪学科带头人输送人才的目标,在重庆市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重庆南开中学也因一流的教育质量和辉煌的办学业绩而被社会各界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

重庆南开中学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多所名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20019月,由中美两国领导人发起的中美青年交流项目启动,经过激烈竞争,南开中学的“环境保护研究”取得首批交流资格(中、美各7所学校入选)。至今,学校已有18名同学在老师率领下赴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西尔斯高中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开展了多次师生互访活动。他们住在美国学生家中,参加学习、交流和考察。同学们流利的英语水平,电脑操作技术和对环境保护的深刻理解展示了中国学生的高素质,受到美方政要与师生的赞誉。回国后,教育部国际交流中心将邀我校派人赴京为其他交流学校作示范介绍。美方项目负责人则主动提出每年由重庆南开中学组团参加后续项目,并由美方承担全部经费。

“优秀的学生读南开。南开的学生最优秀”,新一代的南开人将秉承“公能”的办学理念,继往开来,继续铸造南开的光荣与梦想!

                               (转自《重庆南开校友通讯》第22期)

 

 

 

h h h h f f f f f

               南中时教我语文的老师们        彭兆行

初中时教语文(那时叫国文)的老师先后有杨佩铭先生、方令完先生、栗独华先生;高中时有吴林伯和李平阶先生。方、栗二位是女老师,其他都是男老师。(栗独华先生教课时间短,未留下什么印象)

杨先生教课富有启发性,语言生动幽默。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文要有创新,不要陈词滥调。讲白妞说,文章中把白妞说书时的唱腔声音,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来形容,比喻又恰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一次讲如何把事物写得生动时举了一个例子,说:“春天的太阳把人晒得懒洋洋的”。如果照一般的写法,很难生动的写出“懒”字。有一位作家用一句粗俗的话就把这“懒”字写活了。他的讲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因而印象也就越发深刻。讲武松打虎时,他说:“如果平铺直叙地写,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而文章中从武松来到景阳岗起,就造成有虎的悬念,时有时无,起伏跌宕,最后到具体写与虎相斗,这样就生动得多了。讲到鲁迅写《秋夜》时,他向大家提问:“为什么鲁迅说院子里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两棵枣树?”

 杨先生也曾在班组所举办的壁报上题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当时,我不解其意,亦不知出处。退休后,读闲书时方知杨先生题词语出诗经郑风《风雨篇》。原文是: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乎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乎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乎不喜。

    杨先生的题词,对学子的殷切希望,企盼之情,跃然纸上。

    方令完先生讲课,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在讲《赠卫八处士》时,随着诗的内容变化,先生的声调时而高亢,时而深沉,时而伤感,感情十分投入,使人如身临其境。讲苏轼的《水调歌头》,讲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两臂胸前交叉,抱住肩膀说:“我好冷哟”。

方先生用让学生作读书报告和写日记的方式,来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给学生们的日记以批阅和讲评。好在那时的日记多数是读书心得,学习心得,文艺创作之类,不涉及什么个人隐私。我就是在方先生教课那段时间里,读了大量的书,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一次班会,请方先生代拟请柬,方先生请柬文的首句为“五月榴花耀眼”。时正值五月。我以先生之语新奇应时,窃喜而记之,至今未忘。退休后,偶然机会读到韩愈的《榴花》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此时心中激起一片惊叹,惊叹方先生的家学渊源,文学功底深厚。

吴林伯先生与李平阶先生同窗,均受业于国学大师钱基博。又是同乡,均为湖北人,连说话的口音,都是地道的,浓厚的湖北武汉味。他们二位都崇尚偏爱古文。

吴先生每讲到古文时,都兴高采烈,广证博引。但由于我们对古文读得少,所以往往对他的讲解和引证不甚了了。他也发现了这一现象,这时,他总是先叹口气,说:“你们还是须(书)头(读)得太少。”

吴先生对钱基博先生推崇备至。称钱基博为先生而略去其姓氏。一次他说:“称先生是不够恭敬的”。有同学问他该如何称呼,他说“应该称夫子。”他说“钱先生讲课很特别,只唱不讲。如唱一遍学生不懂,就再唱一遍。如还不懂,就不再唱了,课也就算讲完了。因为钱先生认为唱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和意,而讲则不能。”有好事的同学(忘了是哪一位了)就请吴先生把课文也唱一遍,吴先生这时面有难色,说:“我的水平恐怕达不到这一点”。不过有一次他还真的把课文唱了一遍。吴先生唱时,音调有抑扬顿挫,快慢疾徐。在一些语句尾还有拖腔,发出嗯嗯的声音。他的头时而左右,时而俯仰,眼睛半睁半闭,仿佛是进入了角色。他唱完之后,问同学们懂了没有,这时多数同学都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吴先生见此状,叹了一口气,以后他再也没有唱过。

在作文时,他特别推崇作文言文。对错别字抠得很严,错一个字扣去10分。我在写文章中,错别字的减少,得益於吴先生的严教。

李平阶先生教授离骚、古诗十九首、孟子及先秦诸子。读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时,也是那么抑扬顿挫。说起新诗来,他说“三个字一行,五个字一行,那叫么诗”。(湖北话“么”,大体相当于天津话“嘛”,东北话“啥”)。如作文是白话文,就在文的结尾处用红笔划一个圈圈,表示他已看过,但既无批语,又无修改。如果用文言,则批改很细,还有批语。我记得有一次他对谢百魁说“你这次的作文,有点味道”。事后,我借谢文一阅,内容现已忘记了,但记得是用文言文写的一篇议论文,比我的那篇要强多了,怪不得就连李先生也说“有点味道”了。

我一生中,为文最多,最集中的有两个时期。一是在中学的六年。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憧憬的年代,激扬文字,臧否人物。还有一个是在“史无前例”的时候。在检讨,反省,交待,批判揭发的文字中,充满了迷惘和屈辱。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对学生都是有恩的。有教导之恩,有的还有知遇之恩。抚今追昔,先生们用他们的学识,辛劳和善良,呵护和培养了我们这一代。每念及此,都引起我对他们深深的敬仰和怀念。当耳边响起“Silent night, Holy night. 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的时候,我遥祝他们的圣洁至善之灵,在天国永远平安。

                                            (写于2004年平安夜)

 

       

                  我心中的南开                 

离开重庆南开中学已经五十多年,回想在校的三年(1944.747.7),恍如隔世。半个世纪坎坷经历和种种悲欢恩怨,使我认识了许多,也淡忘了许多,但有一样东西始终存在于我心中,它总是激励和鼓舞着我,那就是南开情结、南开精神。

我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在进新制小学(洋学堂)以前,读了三年私塾学堂,等到初级中学毕业时,已经是17岁的年纪了。1944年春天,我从家乡第一次来到山城重庆报考高中,那个时候,南开中学已经是名声显扬,但是它春季不招生。我只得报考巴县中学。在巴中读了一个学期,尽管它的教学质量尚可,我仍决计放弃这半年的学历。1944年暑期报考了南开中学,同时还在南岸的广益中学投考。结果这两个学校都考上了。广益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教学水平不错,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南开中学。曾记得,当我来到南开中学大门内的广场上看榜时,榜上白纸黑字写着我的名姓(我那时用的名姓和现时不同),我的心情真好像是从地上飞起来了一样高兴。

南开三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紧张有序,它以它的乳汁哺育着我成长,它教给我许多许多,包括书本上和书本外的东西。

由于在进南开以前读了一个学期的巴县中学,和巴中相比,我感觉到南开中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巴中当时座落在长江岸边的一个山腰下,但我说的不是地理含意上的开放,而是指一种办学精神)。南开处于沙坪坝文化区,它那时十分重视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经常请一些社会名流到学校来做报告。据我记忆,印象较为深刻的有:曾任中国政府驻印度大使的罗家伦先生,他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学生中的活跃人物,著有《新人生观》一书,给同学们讲的主要是有关人生观的一些问题;女作家冰心以其淡雅文静的风姿,给同学们讲关于青年的文学生活和社会问题;抗日将领傅作义将军身着黄色军装,给同学们讲述在热河、察哈尔前线他手下的爱国将士如何英勇抗日的事绩;还有时任《大公报》主笔的王芸生先生,也到学校做过报告,此人身着长袍,滔滔不绝,在讲到毛主席词《沁园春》时,竟然说什么毛主席在词中把秦皇汉武和成吉思汗都不看在眼里,是想当“超级皇帝”,实际上他自己并没有正确理解毛主席词中的真正含义。

当时居留在重庆的文艺工作者,阵容雄厚,他们中一些人也曾经到南开中学做过表演,例如舞蹈家戴爱莲女士就曾经到学校表演过她的精彩绝伦的舞蹈。在所有这些讲演和演出活动中,午晴堂里每次都是座无虚席,而这些讲演和演出活动,对于我们这些青年学子来说,确实起到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作用,这是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军政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大批知名人士,真可谓群星荟萃,少长咸集,南开领导者的英明,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这种难得的有利条件。

我认为,在办学中保持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是南开的开放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开放是为了把学校教育办得更好。在当时全国一致抗日的前提下,南开对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都是一视同仁,以上说的延请具有不同观点和立场的知名人士来学校做讲演,就足以说明这点。既不受党派成见的束缚,更不卷入党派争斗,这正是张伯苓校长的超脱和高明之处,也足以表明,他把他苦心经营的教育事业看得多么重要。在19441945年间,毛泽东和周恩来专程拜访过张校长。蒋介石带着他的小儿子蒋纬国驾车津南村,看望过张校长。记得蒋介石到校的那一天,学校正在大操场开运动会,一听说“蒋委员长来了”,好多同学自发地离开看台,跑到津南村张校长住所门前远远围观,那个时候蒋介石抗日,人民还是拥护他的。

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要把智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为此,必须保证学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教师和教学设施(如校舍、图书馆、实验室等),这是学校最重要最根本的实际,而南开创办人在这方面的务实精神确实十分可贵。他们对教师的挑选很严格,而且注意用其所长,绝大多数南开教师在业务知识和师德上,都是可以信赖的。不少校友曾经提到过的郑新亭老师,他教的化学课堪称无瑕可击,他对同学既严格又亲切,讲课熟练,板书又好,谁要是在课堂上弄出点什么小动作,他会不留情面但又很风趣地予以批评,所以同学们既尊敬他又有点怕他。数学老师伉铁健在课堂上虽然严厉一点,但他语言精炼,课讲得好,身体虽然较差,教学态度颇为严谨。讲历史课的甘斗南老师很有涵养,他右臂残疾,用左手写的黑板字很是洒脱。他学识丰富,讲课有吸引力。南开的语文老师不少,我在校时先后听了好几位语文老师的课,他(她)们都是有学问的人,记得曾经有一个作文题叫做“枫叶又红酣”。这个题目有针对性又很有韵味,但如果没有某种生活体验,是不容易做好的。南开的老师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从沦陷区逃难到大后方的,在一些集会活动中,有的老师面壁而立,唱着? 八苫ń稀钡牧魍龈枨叱吡骼幔侵指腥饲榫爸两窦且溆绦隆?/SPAN>

南开的教学设施,在战时重庆的中学界堪称一流。进得校门,广场两侧的教学楼范孙楼和芝琴馆巍然对峙,它们充当着学校的窗口,给人以庄严美好的印象,范孙楼一层大厅正中的玻璃大镜两旁嵌写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每个学生走过镜旁,都要检视一下自己的仪容。其实,这并不仅是仪容本身,而是要求学生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南开的教学实验室设备完善,在学习物理课和化学课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同学做几次相关实验,事后还须交实验报告。南开的图书馆 在战时重庆的中学来说是少有的,它座落在女生宿舍受彤楼和范孙楼之间,外墙和范孙楼、芝琴馆一样是棕红色,但建筑外形和款式与前两楼各有不同。图书馆门口挂有“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牌子,环境十分安静舒适。我那时喜爱抠书本,经常去图书馆借阅课外读物,而学校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空间,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举办英语翻译比赛、国文作业展览等等。有一次我还亲眼看见刚从国外归来的张彭春先生在图书馆二楼指导业余戏剧组的同学排演话剧,他好像是在“说戏”,一群男女同学围绕在他身边倾听。南开实行学生住宿制度,大操场坎上一溜男生宿舍楼,内部分隔成若干格式间房,学生棉被叠成方块,房间整齐清洁,宿舍楼离盥洗室不远,生活颇为方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宽敞明亮的学生食堂,里面摆放若干方桌和凳子,学生可坐在桌旁从容进食。记得早餐经常有米饭、馒头、豆浆、油炸花生米和川味酱豆腐,吃起来,真是“安逸”。

南开把智育放在首要位置,但它同时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就某种意义来说,能力即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而“公能”校训中的“能”就是指这种能力。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在正课之外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鼓励成立各种社团,例如举行以班为单位的各种讲演比赛,全校英语翻译比赛,业余文艺演出等等。我这人性格内向,在公众场合露脸,颇为胆怯,但有一次班上讲演比赛,规定每人都必须参加,我不得不有所准备。当时手头有一本介绍英国议会政治的小册子,我反复读了几遍,就上台报告读书心得,讲的虽然拙劣,总算是参与了。班级同学中还成立了不少社团组织,如壁报社、剧艺社、歌咏队、书画社以及滑翔机模型的制作等等,同学们可自愿报名参加,并从中得到实践能力和技艺的锻炼。

当时重庆南开中学实行男女合校分班的制度,就其有利的一面来说,它可以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学习,但这种隔离也造成了男女同学之间的生疏感和神秘感,甚至引出一些编织的或道听途说的少男靓女之间的故事,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它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整个来说,除了诸多固定和不固定的教室、实验室和宽敞安静的图书馆以外,南开校园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著名的范孙楼广场边缘地带,在三友路、津南村一带树林花丛中,可以听到男女同学的朗朗读书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很多同学在操场打球或进行其他活动,而我,除了参加《公能报》的编排和抄写以外,常到沙坪坝街头逛书店,有时在范孙楼广场下面的草坪坡地上,静静地躺着,遥对蓝天,读着手中拿着的书本,那心境真是十分闲适惬意。提起南开校园,使我想起了“莫愁湖”,它位于大操场下首僻静处,湖水平静,湖边有垂柳石凳,既是饭后散步又是温习功课的好去处。离莫愁湖不远,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柴门,从那里出去可以看见学校后面的一条公路,附近似乎还有一条小溪,再往前走,可以进入登歌乐山的山路。

我在学校是一个十分平凡而又不很活跃的学生,但在毕业时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即使没有保送,我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考上较理想的大学,但对于母校给予我的这种荣誉,至今仍深怀感恩之情。

南开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南开经历的道路并不平坦。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第三年,我从黑龙江回到四川,这是我从南开毕业21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尽管文革当头,环境险恶,作为南开培养出来的学子,我路过重庆时,禁不住要到母校看看。那时的南开已经易名,我主要是想看看学校有什么变化。不看也罢,一看了骤然增加一种难以言状的感慨,心中顿觉苍凉。昔日欣欣向荣的校园,如今竟荒芜不堪,那莫愁湖附近的道路上,尽是杂草碎石。校园建筑物有的已经墙皮脱落,像一个在呻吟中的病人。那时正值寒假,校园内行人稀少,竟找不到一个人闲谈。我觉得,这种情况和公立私立的区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经由“文革”所集中表现出来的“左”的政策路线所导致的结果。当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后,一切都在变,都在改革,我想南开也不会例外。1997年春天,当我从北京回川路过重庆时,又去看望了母校(已恢复南开本名),那境况与1968年相比,真有如天壤之别。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南开新生了,前进了,不仅原有的教学楼、午晴堂、宿舍翻饰一新,而且增建了科学馆、游泳馆以及其他设施……校园内矗立着张伯苓校长的铜像,图书馆旁还修建了传鉴亭。道路整洁,花木争荣。更为重要的是,在软件设施上也发生了令人惊喜的重大变化,恕我孤陋寡闻,以前没有听说过中学开设选修课,如今南开却在基础课之外开设了多门选修课,那《选修课目录》上,诸如《环境保护》、《生活与美学》、《语言艺术》、《计算机及应用》、《中国小说史》、《初级电工技术基础》等40多门课程,涉及社会、文化、历史、生活、科技及工业等多方面的课题。我觉得,不用说一般中学,即使某些大学也未必能够开设这么多门选修课。选修课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南开教育的辉煌既体现在学生素质,也体现在高升学率上。单就2001年来说,参加高考的708名毕业生,有696名被大学录取,升学率为98.6%,其中上重点大学者高达556人(参见《重庆南开校友通讯》第15期(20019月第9页)。这种情况不仅在重庆市无出其右,就是在全国各地的中学也是数一数二的。

南开教育的辉煌业绩源于什么?我认为,这与南开的开放、务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唯有开放,才不会囿于狭隘视境而固步自封,才会吸取和借鉴各种先进事物,做到为己所用。唯有务实,才会避免空谈,而脚踏实地研究和解决办学过程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唯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满足于既得成就,而做到与时俱进,力求创新。

开放的、务实的、不断进取的南开,就是我心中永存的南开。

(转自《重庆南开校友通讯》第17期)

                

                   访              本刊编辑

    重庆南开中学在京校友中有一个为大家所熟悉的人物,每一次大型校友会活动都少不了他,他讲话情绪激昂,声音爽朗,颇具感染力,可是,最近这几年的校友活动中却很少看到他的身影,他就是重庆南开中学北京校友会会长何瑞源。

自从2001年12月在成都开会期间突发脑血栓以来,何瑞源一直在北京家中养病。这三年半还多的时间里,他很少与外界接触,然而级友们并没有忘记何瑞源,没有忘记这位热心南开校友事务的老同学。于是,在和何瑞源电话预约之后,笔者在5月4日上午去他家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访问。

笔者于4日上午8时多一点到达复兴路何瑞源的家里。见到有一位老太太在照顾何瑞源用早点,餐桌上放着半个馒头和一杯酸奶,后来才知道,这老太太是从南京来探亲的何兄的小姨子。等我们叙谈了一会儿后,他的夫人戴凤如才从门外回来。何兄这几年在夫人的细心照料下,身体有很大的康复,但左半部身躯仍然行动失灵,特别是左臂和腕部显得僵硬,左腿行走不便。当我问及饮食和睡眠时,何兄说,他的饮食正常,由于白天活动量小,晚间睡眠不是很好,有时在夫人陪同下,到楼下院子里走走,但不能到大街上打的,久坐仍觉不适。何兄全赖老妻朝夕侍侯,相依为命。他们有一个儿子,在秦皇岛工作,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假期才能回到北京看他。何兄对进一步康复他的身体很有信心,我们祝福他成功。

当我们坐下来叙谈时,何瑞源首先谈到他炽热的南开情结。他说,从初一到高三,学了六年,读初二时降了一班,从45级降到46级,后因参加缅甸远征军,耽误了一年。回校后编入47级高二班(下),这样,留级一年,当兵一年,前后算来,他在南开的时间共八年。如他自己所说,算得上是一个“老南开”了。大学阶段念的是北京大学法律系。解放以后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并毕业于北外英语系本科。1987年何瑞源从农业部离休,直到现在。从1994年到2001年底,何瑞源担任重庆南开中学北京校友会会长的职务,计七年。在任期间,他亲自组织过多次大型校友会活动,如张伯苓诞辰120周年,喻传鉴诞辰110周年,重庆南开建校60年,每次参加活动人数约有六、七百人之多。由于他的人缘广,且具有一定号召力,每次活动都能租用到北大、北师大、总政歌舞团排演厅等处的会议大厅,参加活动的校友中亦不乏名流,如阎明复、郑必坚、吴阶平、邹承鲁、吴蔚然等人。由于何瑞源养病在家,我们想念何瑞源,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的病缺,这几年很少有人出来承担张罗像那样大型的南开校友会活动。

何瑞源向笔者谈起他的家庭背景,他说,他的家庭出身不好,当我问及详情时,他说,他的父亲何绍南,是北伐战争时期国民党第16军军长,陆军中将,陕甘宁边区行政专员,绥靖司令。抗日战争时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何绍南作为国民党陕北党政军的最高领导,和毛泽东、周恩来都有过接触。临近解放前,国民党派飞机来接他,但他仍坚持留在北京。解放后,何绍南主动向政府登记,并参加政府组织的政治学习,但以后突然失踪,下落不明。直到1993年才传出他已去世。何瑞源从1952年开始申请入党,以后每年都提出申请,始终得不到批准,直到1983年才被批准入党,这期间经历了31年。离休后,曾任农业部外事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农业部高评委委员,凡是农业系统申请职称或出国留学者都须经其签字同意,才可望成功。他还帮助农业系统培养了很多外语翻译人才。

临别时,笔者问何瑞源,对47级同学有什么期望,他说,他病中感到寂寞,希望级友们有空时能去他家看看。

 

                            孟海丽

高挑的个子,身板硬硬朗朗,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家住七楼无电梯,每天至少上下三趟;春节北京探亲,不乘电梯,与小辈同步登上十楼;清明重庆扫墓,徒步拾级上南山;对南开情深意浓,成都地区南开校友聚会,每次提前到达,热热情情为后来者安排坐椅,递茶寒暄。我有腿疾,每次聚会尽可能到我家中去接,会后又送回,让我参加聚会踏实,又让我家人放心。她就是初44级女二组,高47级的同窗,又曾参军在同一部队的战友——徐文铨。

我由衷地羡慕她,真活得洒脱,潇洒并不是说万事如意,文铨与南开同龄人一样,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没少受挫折和委屈,也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难事,但她能做到坦坦荡荡,拿得起,放得下,经常保持平静、轻松、豁达的心境,所以,潇洒并快乐着。

而我快乐的感觉有过,但不太多,因为我不善于感知幸福,却每每对痛苦的灵敏度要高一些,感觉是苦多于乐,郁闷多于快乐。为此,她直直率率地批评过我,更用她的快乐感染着我。

一首歌颂快乐的歌曲中,这样唱道:“追求快乐就是快乐的理由,找寻快乐就是快乐的处方”。我顿然感悟,原来快乐不是别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要自己追求,要去找寻。

文铨是健康的,快乐的,快乐越多,朋友越广,快乐快乐大家分享。

                                                0561 成都

 

往 事 回 首

 f f f f f f f f f f

                 我在南开闯过两次“祸”            周其湘

我一向被认为是个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却在南开连续闯了两次祸,而且都惊动了校领导,由喻传鉴主任亲自出面处理,得以化险为夷。

1946年春,国民党中央社发布消息,声称将从这一年开始,应届高中毕业生必须先受一年军训,才能升学就业。当时进步报刊纷纷抨击这一反动措施,揭露其准备发动内战的实质。我因第二年即将面临毕业,平时对高中实行军训,也深为不满,当时正负责编印《公能报》的油印版,在报上写了一篇评论,主张取消高中军训,更反对高中毕业生军训一年。评论立即遭到军训教官们的抗议,要求惩处报社和评论作者,并以集体罢教要挟校方。喻传鉴主任为平息风波,不得不批评公能报社。社长唐贤耀为此作了检讨,代我承担了责任。其实他当时已是毕业班,很少过问社务,对评论毫不知情。我至今对此感到歉疚。

半年以后,我又闯了第二场祸。那年秋季开学时,由于蒋介石开始发动内战,增加了军费开支,加以四大家族借接收之机巧取豪夺,在国统区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民不聊生。各私立学校不得不增收学杂和膳费,南开也不能幸免。开学不久,物价又扶摇直上,伙食费入不敷出,校方只好再次提出追加膳费,遭到同学们的反对。大家宁愿压缩菜金来弥补亏空。但试行了几天,顿顿清汤豆芽,难以忍受,只好同意每人再增补若干膳费。家境一般的同学不堪重负,叫苦连天,成为课余议论的热门话题。记得同班四川垫江籍李蓉锦(程恩)当时就很无奈地诉说,他家卖掉了四十多担谷子才凑足这学期的费用。我也因家中无力提供复员路费而滞留重庆。我将这些情况写成几条短讯投寄《新华日报》。当时我已意识到此举要担一定风险,有意回避涉及政治问题,就事论事,只谈学校增加收费,人们势必会联想到这是由内战造成的通货膨胀引起的。为了自身和有关同学的安全,落款用了假名,引用程恩提供的材料不但未提姓名,还故意将“垫江”籍的他说成是“长寿”一同学的反映。

当年10月22日,《新华日报》在第四版“学府风光”拦发表了我写的简讯。不久,在午晴堂举行的周会上,喻主任讲完正题后,特意留下高中同学谈这篇报导。会场十分肃静,教官们在过道里来回巡逻,增加了紧张气氛。开始我有点忐忑不安,担心会当众追查投稿人。后来考虑我写的都是事实,而且属于生活问题,不涉及政治,也就镇定自若了。那天喻主任虽神态凝重,但没有声色俱厉,仍一如既往和颜悦色,心平气和地解释学校增收费用的理由,实际上在诉说因物价上涨而不得不增收费用的苦衷。既没有批评不该投稿,更没有追查投稿人。他强调南开一贯反对以办学来牟利,虽然学校的师资和设备等各项条件都优于其他私立学校,收费却比一般学校为低。

听完喻主任的讲话,使我松了一口气,终于放下心来。走出会场,我马上向也常在进步报刊投稿的李钦华(德兴)透露,这篇通讯是我写的。此后,仍有其他同学向《新华日报》投稿报导校内动态。如署名“阿门”的短讯提到“同学们以调笑军训教官为乐,教官们莫之奈何”。年底在沈崇事件后,又有人投稿反应“南开学生要求美军退出中国,,对美军奸污我妇女表示极大的愤慨”。

1948年秋,喻主任从重庆到天津公干,途经北京,特意到母校北大会见当时在北大学习的南开校友。记得那次他兴致很高,谈笑风生,动情地回忆“五四”时期在北大经济系学习的情景和一些趣事。如说到当时从北大红楼旁的北河沿,可以乘船一直通往颐和园。通过这次聚会,我加深了对他的了解,知道他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受到民主、自由、包容精神的熏陶。联想起他对我两次闯祸的处理,我恍然醒悟他为爱护青年的良苦用心,更加敬重和钦佩这位正直、宽容、诲人不倦的师长。

时隔60年,回顾往事,记忆犹新。我对至今唯有的两次闯祸无怨无悔,因为这标志着我一生的重大转折,也是我迈向进步的起点。三年南开的教育,赐予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在当时罕有的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不仅陶冶了情操,锻炼了品德修养,而且获取了丰富充实的基础知识。更难得的是在参加众多的课余社团活动中,开扩了眼界,活跃了思想,提高了工作能力,从“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在那里,我自由地接触到多种进步报刊,特别是每天浏览《新华日报》。从中认清了反动统治的专制腐败,反人民、反革命的本质。两次闯祸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以此为契机,我逐步走上了进步和革命的道路。

南开!我衷心地感谢您!

 

                 文革变奏曲                林同墉

1968年的秋季,我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进行一项生产试验。有一天生产大队来人通知我,要我赶快回电话给我们单位,研究所革命委员会要和我谈话。我结束完那天的工作后,在草场上找到我的坐骑,背上马鞍飞身上马,一口气跑了二十里地到大队部,拨通了远在呼和浩特的畜牧兽医研究所。

“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我是林同墉”。

对方说:“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你等一等!”不一会儿革委会的一名负责人拿起话筒对我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动跑掉’。现在是文化大革命的关键时刻,你必须立即回来参加运动,不能假促生产之名逃避革命运动”。我一听这顶帽子不小,只好中断科研试验,第二天就出发回返,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最快也要四天才能到家。

到达呼市时天色已晚,回到家中吃点东西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一进办公大楼,只见楼道两边墙上挂满了“大字报”。大字报的标题触目惊心:“挖出隐藏的阶级敌人林同墉”,“揪出美蒋特务林同墉”,“美帝国主义的间谍林同墉必须老实交待”。这是“挖肃”运动的伊始,正在发动群众揭发。我从1951年开始参加工作以来,就没隐瞒过我的家庭出身和我的海外关系,所以我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谁都看得见。但我平日未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我也体谅那些写大字报的人,他们不写就会戴上对运动不积极的帽子。要写,一时又找不到对象和目标。当然我也知道其中有少数人是出于对我的嫉妒,借机对我进行打击。

在楼道里碰到了所有平日一起工作的同事,可没有一人和我打招呼,眼光也不敢和我对视。这是和阶级敌人划清界线的表示,谁也不敢跟我沾边。我去革委会办公室报到,他们通知我当天下午畜牧系要开一个全体会议,给我一个机会自我交待,要我端正态度,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下午两点,我准时到达会议室门口,可我被告知先不要进去,在楼下一间空闲的房间里等候传唤。我一人在那间空屋里等了约莫快一个时辰,才被叫去“过堂”,可是只有被告却无原告。主持会议的人说先由林同墉自我交待,如果不老实,大家再检举揭发。

我按照那个时期的例行公式先念了两段“最高指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说我父母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自然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教育子女总是灌输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一类的思想。因而我有不问政治,走‘白专道路”的倾向。所以我也不可能去做特务、间谍之类的事情。我亲友自国外、自台湾寄给我的信件我都有保存,红卫兵抄家时也都抄走了,想必你们也都看了。我在内蒙已经工作了十七八年,如果我是谍特,我一定会有活动,有活动必然会暴露,公安机关早就把我抓走了,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交待的。我相信群众,相信党,我的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澄清。

我“交待”完后冷场了一阵,然后有几个“积极”分子才相继发言。有一位说:“你平常少言寡语,心地阴险,极会伪装,是隐蔽最深,最为狡猾的阶级敌人,所以你才得以潜伏这么多年。你父母兄弟姐妹都逃到台湾去,然后又到了美国,你一个人留在大陆没有目的是不可能的”。另一位说:“你也许还没有机会行动,但你必须交待你潜伏在内蒙的任务是什么!” 还有一位质问:“1963年你去了一趟香港,你带出去了什么机密,又带回了什么任务?”我原以为在我入场之前他们商量了将近一个时辰,一定会研究出些什么高招让我就范,以便取得一场“阶级斗争”的胜利。结果却只提出这些可笑的幼稚问题,让我都为他们尴尬了半天。主持会场的几个人交头接耳了一番,然后宣布暂时休会,同时宣布从那天起我不得回家,就住在那间空屋子里(这叫做“隔离审查”),吃饭自己去研究所食堂买,革命委员会派人去我家,向我爱人(即妻子)翟美菱要了被褥和洗脸刷牙用具给我送来。

翟美菱心中有数,知道我是没问题的人。可不让见面不让交谈,毕竟会互相挂记。我被隔离的那个房间就在一进大楼的右手第三个门,头两个房间是男女厕所,厕所的门是从来不关闭的。我睡的房间紧挨着女厕所。翟美菱那时穿了一双半高筒牛皮底靴子,走起路来“克达克达”的响。她知道我被关在那间房里,在楼道里走路时就故意发出很响的声音。我听见她的脚步声,就知道她还平安无事,可我还时时惦记着我的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为了得知他们一些消息,我就想了个法子,由办公楼去食堂走大楼北侧小门最为近便,出了小门路旁有一棵树,树根盘错在地面上围成一个小坑,四周有很多枯草,我就选定了那个小坑为我们交换信息的“信箱”。第二天我听到翟美菱走进女厕所的脚步声,我就接着去男厕所,经过女厕的门口时,把事先写好的纸团扔进去,告知她每次去食堂时要注意那棵树下的小坑。我以不接触他人为由,不等开饭时间就提前去食堂打饭,翟美菱则在无人前往食堂的时候提着暖瓶去食堂打开水。如此交换“情报”,我们互相都能了解彼此的近况。小小的纸团真是“纸短情长”,不能多写,还要防备万一被别人拣去后不会看出是我们写的,只当是某人无意丢掉的碎纸块。因此纸块的形状,笔迹都? 浠喽耍挥惺奔敝猩腔瓜氤鲂矶喟涤铩⑺赜铮诖司筒幌杆盗耍舸院蠓纸狻?SPAN lang=EN-US>

由于我没有把柄或证据可以被抓住,所以还不能召开对我的批斗会,只能说是交待会。第二次交待“问题”会上,首先提出的竟然是我怎么和翟美菱结婚的。由于美菱的父亲在国民政府任过职,有“历史问题”,他们想从这里打开缺口。这确是个好话题,我就从头至尾把我们相识、相恋到结婚那五年的过程一一道来,仿佛在婚宴上讲述恋爱经过一样。说实话,我们结婚时只请了几位亲友一起吃了一顿饭,形式极其简单,还没有进行这个项目,在文化大革命中算是补了一课。

研究所里有十几位年岁比我大的人,他们在“解放”前自然是参加过工作,那些人当时被称为“牛、鬼、蛇、神”,继我之后也陆续的被关了起来,这下革命小将们就比较忙了,无暇天天为我开交待会。但是也不能让我闲着,每天要我写材料交待问题。我就每天写上一两页交差,从我出生、上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从我的祖先、我的父母到我的兄弟姐妹及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分章分节娓娓道来,就像写自传,写回忆录似的。这些人却没有任何一位与政治有关。

那时各单位都成立了“群众专政小组”,成员都是贫下中农或工人阶级家庭出身。我们单位的群专小组多为研究所附属牧场的工人,以及勤杂人员。他们文化不高,有的却已经失去了农民的朴实性格。群专小组的头头整日口叼烟卷,双手叉腰,横眉怒目,活像电影里旧社会牢房里的班头。每天半夜三更向专政对象催要交待材料,没写出来的就不准睡觉。不睡觉的滋味比挨打还要难受,我有时还后悔我以前为什么不参加个政党组织,或是窃盗点国家机密,那我就有东西可以交待了。我交了三十多篇“材料”后实在没内容可写了,这比上学时写作文还难,因为题目只有一个,天天写同一题目,谁有那么大的想象力?现代的连续剧一部也不过三十几集,多半靠数位男女主角的多角恋爱来支撑。最后我只好横下心来,声称我再也不写了,爱怎么处罚悉听尊便。那位组长说:“你负隅顽抗,等着瞧吧,有你好受的!”可从那天以后他再也不来催我要了。

被关在一间屋子里没事可做也不是好过的日子,除了看《毛选》外当然不准看其他的书报杂志。四卷《毛选》翻来覆去已看了好几遍,闲极无聊我就用汉语拼音字母书写《毛选》里的文章,我现在用电脑打字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可有一天,“群专”的头头来查房,发现了我用拼音字母抄写的《毛选》,就把它没收了,还说:“好呀!你不交待你的问题,现在还学英文,想和美帝通风报信?”我没理他,大概他拿回去交给革命委员会后,有人认识那是汉语拼音,也就没再来找我的麻烦了。

不久我们这些被关的人不准去食堂买饭了,改由群专小组的看守人员代买。我住的这半截楼道也用木板钉死,只留一个小门与外界相通。每间房门都上了锁,被关人员自备尿盆一个,大小便就在自己屋里进行,每天早上“放风”到厕所洗脸刷牙,清洗尿盆,从此我和美菱就断了联系。不过在封门之前我已有预感,我最后一次去食堂买饭时扔了个纸团在“信箱”里,纸上写着“食槽里不要再放玉米了,养鸡太费粮食!”

我在被关的房间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员工上下班的情景。随着运动的发展,我发现有不少人逐渐消失了。原来是展开挖“内人党”(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了。楼道里人来人往昼夜不息。我本来一人住单间,不久来了位room mate,是副所长司勤同志。我们同室共住了一个多月,彼此心照不宣,一句话也没交谈过。有一天半夜专政小组把司勤叫出去,不久听见楼上“叮里咚隆”的推撞声,断续响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司勤回来,面如皓月一般,肿了一大圈。他回屋倒头便睡,早午饭都没吃。晚上看守人送饭来,还对司勤冷嘲热讽了一番,说:“你都这么胖了,少吃一点吧!”司勤只得苦笑一下。正是:寒风呼啸何时了,叶落知多少。楼上昨夜又“叮咚”,无辜不堪回首因脸肿。

不久我们的窗户都被用报纸糊了起来,防止被关在里边的人了解外部的动静。但我还能从缝隙间窥见窗外路过的人,虽然不很清晰,偶尔看见我儿子在院子里跑跑跳跳,就会感到安心许多。然而不久他们又用白粉把窗户外面的玻璃厚厚的刷了一层,从此就完全与外界隔绝了。又过了一阵,我被转移到另一个房间单住,和司勤分开。

秋去冬来,新年过完,春节又快来临。在那个动乱时期固然人们都没有过节的心情,但却会更引起被强行分隔开亲人们的相互思念。我渴望知道一点家人的消息,她们一定也在关心我的近况。我们之间并无天然的关山阻隔,也没分居在天涯海角远隔重洋,而是同处于一个大院内,然而想见一面却不可得。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办法:第一步我要求代我买饭的看管人员老范到我家里要点针线来,理由是我衣服的扣子掉下来了。这位老范是实验牧场饲养种公牛的,文革之前他也曾不时的去过我家,每次我们都用我们所能买到的较高级香烟请他抽,临走时就把那盒烟送给他,所以他很愿意去我家跑腿。过了几天我又说天气太冷,请他去我家拿一件棉背心给我。殊不知美菱心想皮背心会更暖和一些,就让他拿了一件羊皮背心来。过了两天我说皮背心太硬,穿着不贴身,请老范把皮背心送回,把家里那件棉的给我带来。收到棉背心后,我拆开里子,把我事先写好的一封信缝在里边。那封信是写在一块从针织背心上撕下来的布,密密麻麻的报告了我的近况。我用针线把棉背心恢复了原状,过了两天我又请老范把背心送回家,并请他告诉翟美菱给这件背心絮点棉花。我老婆拆开背心看到信后才恍然大悟,她自然也如法炮制? 貌夹戳朔庑欧煸诿薇承睦锉咄欣戏陡宜突兀绱宋也诺弥礁鲈隆芭E铩蓖馑⑸氖隆5比痪杉疾豢芍厥皇币蚕氩怀霰鸬耐揪叮坏媚托牡群颉:迷谡獬 巴谒唷蹦志绺愕锰鹆耍乒┬牛虺烧校簧笕酥缓煤业忝尘驮健巴凇痹蕉啵芏嗟ノ欢嗍硕冀伺E铩?垂苋耸秩狈Γ坏霉陀靡恍┪抟档牧偈惫と死醇喙苷街肮ぃ谖幕蟾锩姓庵痔齑蟮摹靶啊备┦敖允恰W詈蟛坏貌唤艏鄙渤担还匮旱娜巳糠懦隼矗易匀灰不竦昧俗杂伞?SPAN lang=EN-US>

运动刹车后所有的人都满肚子怨气。被关的人说:“不明不白的被专了政,我究竟有什么问题?必须搞清楚有个交代。”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打手们则觉得他们起早贪黑努力工作,好不容易抓到这些阶级敌人,转瞬间一风吹,全都放了,实在心有不甘。于是大家都不去上班了,有的在家做木工为自己添置家具;有的在院子里和泥脱土坯,盖凉房,搭鸡窝,养鸡下蛋改善伙食;有的挖地窖,备战备荒为自己;有的自己养儿育女省下了保姆费。我们家的么妹也是这个时期孕育出来的。我家里除向公家借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外,什么家具都没有。所以我也买了一套木工工具,准备打个橱柜。天暖季节我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一儿一女每天去游泳池,训练他们游泳,我自己则跳跳水,晒晒太阳。

内蒙古的干部这样大约逍遥了一年,过了春节后“上边”传来了命令:除了要喂婴儿吃奶的母亲外,所有干部带上三个月的粮票,立即整装出发,前去唐山某军营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当时大家都想藉此把文革中自己被整的问题澄清,所以都踊跃前往。到了军营后按原工作单位编成连、排、班。连长、排长、班长都由现役军人担任。军代表宣布:任何学员不得私自外出(营地);不得与亲友通信;不得泄漏营地地址;不得与其他排连的学员串联;在军营内的小卖部不得抢购;学习期限至少一年。大家听后都傻了眼。特别是那些上有年迈体衰的老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幼小子女留在家里,有点什么突发情况找谁去照顾处理?还有正在搞对象(即交男女朋友)的年轻人,他(她)们的对象不在内蒙工作,自然没去唐山参加这个学习班,一年不让互通音信,早晚落个吹台的结局。实际上最后我们大家都在那里呆了一年半,这期间产生的悲喜剧自然不少,但那是另一乐章了,这一乐章也就此划上休止符。              2005年于加利福尼亚

               一次“千古奇遇”的见证            杨训仁

这是一次真正的“千古奇遇”,即使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那是在咱们还在南开上初中的时候,一天下午课后,我们几个同学在宿舍里打桥牌,只记得有王万铭,其他人记不清了,反正决不仅是打牌的四个人,肯定还另有旁观者。我和王万铭面对面地都坐在窗子右侧(注意:我和他不是“搭档(partner)”,而是“对手(opponent)”)。当时用的是两副牌,一副备用的放在两个叠放起来的“内务箱”(当时宿舍里并无桌子)边上,被不小心碰散落在地上后捡起来再发。王万铭一张张地顺序拿起牌来看,当拿到最后一张时,不由得连声惊叫道:“啷咯搞起的哦!!”他急急地把牌全部摊放开,在“众目睽睽”下整整13张清一色的梅花!!!

这件事我在数十年后曾与若干同学提起过,特别是还让他们转问一下王万铭(我一直未见过他),看他是否还记得?但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现在我在此更以文字形式向更多同学提起,原因是这件事实在太离奇了。为了说明它到底有多难得,我特意计算了一下它的出现概率,结果如下:

52张牌分为不加区别的4份,每份13张,共有下列这么多种不同的分法:

C(52,13)×C(39,13)×C(26,13)×C(13,13)/(4!)=(52!)/(13!)4 (4!);

4份中有一份是13张梅花(或其他任何花色),则有下列这么多种不同的分法:

C(39,13)×(26,13)×C(13,13)/(3!)=(39!)/(13!)³(3!)

所以,出现一份13张全都是梅花的概率就是:(4!)(13!)(39!/((3!)(52!)。

这具体数目我没去算,但粗略估量一下,大致是10的负12次方(10 -12)量级,真是小得惊人,打个比方:全世界的总人口60亿大致是10的10次方(10 10 )量级,所以出现一手13张梅花(其他花色当然也一样)的概率大约是从全世界范围找一个特定人的概率的百分之一,所以我相信,全世界这么多人,有史以来这么多年打过这么多次桥牌,也未见得出现这么一次。人生能目睹如此罕见奇迹者也属“万万幸”了。

 

         

           

                 三笑——人间天上尽欢颜          马自天

笑一笑,十年少!(况“三笑”乎!)

老兄弟姐妹们现在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通过校友通讯来交流各种信息、知识、体会……是十分有意义的。我觉得,我们还应该交流快乐,交流笑声,引起开心的共鸣,从而增进我们身心的健康,使得大家笑口常开,长寿而欢乐。

我像一滴露水,滴入“47南开人”的溪流里,和大家挤在一起流淌了一年,然后蒸发。那短短的一年中充满了欢乐和笑声。我在记忆的溪流里仅能拾起一些碎片,拼不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然而这些碎片却是闪光的,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60年前沙坪校园生活中有着各种可爱的笑声,甚至善良的恶作剧……我虽然记得不那么准确,但我保证我们确实曾在一起那样开心过。

下面,我写三段“开怀大笑回忆录”供学长们娱乐消遣,故名“三笑”。保证你读时很开心。对于个别特别爱笑的老学长,请务必保护好自己的下巴——笑掉了可不许怪我!

第一笑:阿Q大战草履虫

你一定听过侯宝林大师说的相声《关公战秦琼》,那是一个荒诞而无奈的笑话,汉朝的关公和唐朝的秦琼打起来了!你听时一定快乐地笑过。可是在60年前的沙坪坝还有一场开心的恶战,那是《阿Q大战草履虫》——怎么,你不信!鲁迅笔下的阿Q怎么和显微镜下的草履虫打起来了呢?你别急,听我慢慢讲。那时,同班同学互相起绰号,例如我班曹履冰学长的绰号叫“草履虫”(那是由于前两个字是谐音),而庄国襄学长的绰号叫“阿Q”(为什么这么叫,我是高一才插班的,对初中的历史渊源说不清,但我觉得庄兄的模样挺“阿Q”的。)我本人也有个绰号叫“胖大娘”(我曾经胖过,后来才变得精瘦,直到现在养好了,体重不过120市斤)。

    阿Q和草履虫两位都是短小精干,嬉笑活泼的主儿,他俩大战不是拳脚相加,而是在军棋(即陆军棋)的棋盘上的生死搏斗。

    抗战时期,穷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常以下军棋为乐。因为不用花钱,找张纸画个棋盘,用废纸壳剪成小长方形,对折,在一面写上总司令、军长、师长、……工兵、炸弹、地雷、军旗。有字的一面朝己方,无字的一面朝对方。按规则各自布阵后就开杀。因为是“暗棋”,旁边有一个裁判,当一方挥动棋子冲撞对方时,由裁判按“大鱼吃小鱼,工兵挖地雷,碰上炸弹同归于尽”的规则来判定,并把被吃被炸的棋子拎出去。

下军棋的胜负和排兵布阵的策略很有关系。我仿佛记得那一次阿Q用的是保守阵式——把排长、连长排在前面冲锋试探当炮灰,大家伙藏在后面。而草履虫早已熟悉阿Q的兵法。他从当时二战中学到一个“闪击战”的概念,进行战术的大改革,他根据阿Q一贯的布阵方法,判定阿Q的军旗在己方的右手边(即阿Q的左手边)于是在右侧前沿大胆地放上一个军长,军长后面跟着炸弹、总司令和工兵,,而在其余两个关口排上两个旅长,一边一个师长坐镇中央。

仿佛记得裁判是田心棣,我们几个人围在四周观看。似乎有方宝瑞、张和生……等人。看军棋时不能“支招”,但常有感叹。田心棣下令开始,阿Q先出手,用排长冲过来,“肉包子打狗”碰在旅长身上。田心棣把排长拿走;阿Q虚张声势地说:“哟,把我的大家伙吃了,厉害,厉害!”我们都忍不住笑。下面草履虫不动声色地按兵不动,往行营里走进左边的师长,阿Q大喜:“哈哈,你龟儿子害怕了!”将他的左前沿的连长杀了过来,撞在草履虫右侧的军长身上,又是第二个“肉包子打狗”,阿Q又笑了:“又是一个大家伙,这下你跑不了啦!”草履虫将旅长从中间杀过去,又吃了阿Q一个连长,阿Q慌了,故作镇静地把炸弹调到中间来支援,一边说:“看你往哪儿逃?”

不料草履虫的闪击战开始了,右手前沿军长往前冲,一连吃了一个旅长一个师长。阿Q调炸弹来不及,只好让总司令出击,把军长吃掉了,正自得意之时,草履虫炸弹出击,炸掉了总司令,阿Q只好在一片起哄掌声中下半旗。但是却调不动炸弹,故意胸有成竹地说:“后面的小草履虫有种再上来送死!”一面就将军长调到前沿堵住缺口。不料草履虫右侧炸弹后面的总司令杀向前去,吃掉军长,长驱直入,阿Q连忙将炸弹调至中间铁路上,却被对方总司令后面的工兵飞来与炸弹同归于尽。等阿Q将另一侧炸弹调来时,草履虫的总司令已进入阿Q军旗身前的行营,阿Q左手铁路线上空空的,但也顾不上了,将炸弹运到行营旁边铁路上,却炸不了行营中的对方总司令,于是对方的工兵飞了过去,挖掉阿Q军旗前方的地雷,阿Q忙用炸弹炸掉对方工兵,此时草履虫的总司令一步走到阿Q的军旗旁边,附近已没有炸弹救驾,只好束手就擒—— 一场闪击战杀得惊天动地,草履虫大获全胜,于是快活得蹦起来,大叫:“安逸得扳!痛快!痛快!”我们大家也一同拍桌子打板凳地高声欢呼“闪击战万岁!”

“有种就再来一盘!” 阿Q涨红了脸大叫。(我记得那次是阿Q输了。如果万一是我记岔了,请庄兄给我打电话或发表书面声明,本人可以检讨,维护学长光辉形象。)

“不行!不行!输了的下台,让我接班。看我大破草履虫!”田心棣大叫。

“该我了!”“该我了!”众人抢着上阵,闹得不可开交,吵得教室里震耳欲聋。……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怎么那么开心!?

青春啊,青春!那就是青春的活力哟!

 

第二笑:  多、来、迷、发、索、拉、稀

打桥牌是那时我们在宿舍里经常开展的活动。我们的宿舍像大轮船上的统舱,四张双人床占一间,每两间中的隔墙是不到顶的,只能叫隔板,坐在高层望去,一堆一堆的打桥牌,人人眉飞色舞,咋咋呼呼热闹非凡,形成一道风景线。

此时就有人搞了一出鬼把戏,“始作俑者”是谁我也说不清。——发明了一套打暗号的“通讯技术”,一边打牌,一边唱“多、来、迷、发、索、拉、稀”,只要唱出两个音阶就把信号传到了搭档的耳中,使得对面的搭档对于彼此手中的牌了如指掌,如此配合,往往迅速大获全胜,令人目瞪口呆。这种打法诚然不够正大光明,但是在游戏中实施也无伤大雅,是个小小的恶作剧罢了。

办法是这样的:唱出的第一个音阶只有四种:用“多”代表黑桃,用“来”代表红桃;用“迷”代表草花,用“发”代表钻石。

紧接着唱出的第二个音阶有七种。用“多”代表A;用“来”代表K;“迷”代表Q;“发”代表J ;“索”代表10;“拉”代表9;“稀”代表8。

例如:甲唱了一声“多多”,其搭档乙一听,第一个“多”是黑桃,第二个“多”是A,于是知道甲手中有黑桃A。而乙唱了一声“来来”,甲就知道乙手中有红桃K……依此类推,“迷发”是草花 J,而“发拉”就是钻石9——四种牌中从 A到8的大牌彼此都通通互相知晓,打起来还有不赢的么?

这种方法如果唱得很随意而有技巧,除了搭档以外的人是不易察觉的,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当着“敌人”的面,在七嘴八舌乱哄哄的过程中,胆大包天毫无忌惮地把情报送到自己人的耳中。

由于胜得太多,唱得太邪乎,引起了“敌人”的警觉,而胜者未免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终于不小心露出了马脚,在众怒难犯之下,只好坦白交待,当众谢罪。刮鼻子、挨骂、甚至挨上几拳头在所难免,也就是“自作自受”吧!

从那以后,出了怪现象—— 一打牌就人人唱起歌来,多来迷发,排列组合,终于这桥牌没法打了,变成胡闹了。于是就有人牵头,达成协议:“为保证桥牌的纯洁性,谁再唱多来迷发是小狗,人人得而诛之!”

于是“多来迷发”便绝迹,甚至漫不经心地哼一句流行歌曲也犯了忌讳。

谁也不愿意当小狗。

 

第三笑:  精、巧、灵、妙、鬼、神、猜

一次班级小型同乐会上主持人拉节目,拉到了小B (可惜我已记不得主持人和小B的姓名),小B扭扭捏捏不出来,大家一起哄,小B只好站出来说道:“大家不知道,我是个小神仙,你把东西藏在哪里,我都能听出来!”大家高呼:“吹牛!”,“让他猜!”主持人说:“那就让他当场出丑吧!”

B说:“借七顶帽子好吗?”主持人向大家征用了七顶帽子。小B把它们一字儿排在两张相连的课桌上,从左转到右,边转边说:“1,2,3,4,5,6,7。这是七顶帽子,我走出教室,你们把一件东西盖在其中一顶帽子底下,放好了叫我进来,我一听就听出来了!”于是就有人拿出了一个乒乓球,主持人指定一个人押着小B走出教室。“看住他,不准从门缝里看!”等大家认为万无一失时,主持人让一个人放乒乓球,那人将球放在右边第一顶帽子下面,大家议论纷纷,主持人叫:“注意!待会儿他进来以后,大家不许眼睛乱看,不许提示!”于是大家安静下来,主持人打开教室门叫道:“小B,来猜!”

B走进来,很神秘地将双手放在背后,弯下腰从左到右侧着头用耳朵听,听了第一顶帽子说:“没动静!”摇摇头又去听第二顶,他问:“乒乓球,在里面吗?回答我!”只见他一皱眉,“没回答,不在!”。于是又去听第三顶帽子……大家鸦雀无声,气氛很紧张,一直听到第六顶,小B还说没有。于是便有人说:“这下听不出来了吧?认输吧!” 小B说:“还没听完哩!”于是就听第七顶帽子,小B问:“乒乓球,在里面吗?”立刻小B笑了“什么?你在里面憋气?好,我放你出来透透气!”于是小B宣布:“在这里面!”主持人掀开第七顶帽子,果然露出了乒乓球,全场哗然,大叫:“有鬼!”主持人说:“一次是碰运气,不算数。再来一次!”又让人把小B推出门外,把门关上了。

一位同学走出来抢过乒乓球,四周就有人指着叫“放这儿!”“放那儿!”主持人说:”大家别说话,小心让小B听见了!”于是大家安静下来,乒乓球被放进了从左边数的第五顶帽子里。

于是主持人打开门说:“小B,来,这次再对了,那真有鬼了!” 小B说:“山人自有分晓!”于是,反过来,从右到左去听。听到从右数第三顶(即左数第五顶)时说:“就在这里!”又猜中了!于是有人高叫:“事不过三,再来一次!”

第三次小B出去后,有人抢过乒乓球盖在左边第一个帽子底下。主持人去开门,就有人叫:“主持人,你少说话!”打开门,主持人只说了两个字:“进来!”谁知小B进来后就将手放在耳边说道:“怪了,这回乒乓球怎么这么大声给我打电报!”于是径直走到左边第一顶帽子,侧耳一听:“不错,就在这儿!”提起帽子,果然看见了乒乓球。大家哗然大笑,热烈鼓掌。

于是主持人宣布小B表演成功,颁发奖品,大叫:“好,现在进行下一个节目!”……

同乐会后,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觉得会场上一定有“托儿”(那时叫“奸细”)给小B打暗号,可谁是托儿呢?暗号又是什么?

我背地里扭着小B不放,一定要他向我说出其中的奥秘,在我保证不传播之后,他向我传授了这套把戏。

B给我画了一个图:

    O  O  O  O  O  O  O  

      1  2  3  4  5  6  7

      精 巧 灵 妙 鬼 神 猜

B的叙述如下:你先数一数帽子——我是从左数到右,1,2,3,4,5,6,7。这就把帽子编了号,场内的托儿就知道每顶帽子的代号了。

你要背诵七字真言,一个字代表一个数,七字真言是:精,巧,灵,妙,鬼,神,猜。托儿是熟悉七字真言的,你要仔细听托儿的话。

那次表演的托儿不是别人,正是那“大公无私“的主持人!(可怕!)

第一次球放在从左到右最后一顶帽子底下,那叫“七猜”,所以主持人说:“小B,你来猜!”我一听到“猜”字就知道是最右边一顶。

第二次主持人说:“这次再对了,那真有鬼了!”里面有一个“鬼”字,我就知道是“五鬼”,就知道是从左到右第五顶,故意从右听到左。

第三次,主持人只说了“进来!”两个字。这“进”和“精”是谐音,我就知道是“精!”,所以乒乓球肯定在左边第一顶帽子底下。依此类推,托儿说:“没这么巧的!”那是“二巧”;说:“这次不灵了!”那就是“三灵”;说:“真够奇妙的!”那就是“四妙”;说:“这也太神了!”那就是“六神”!

只要托儿没说错,必然十拿十稳。只要托儿不被人发现,就不会出问题,当然托儿要随机应变地想出词儿来,但不能在一句话里出现两个数字,例如托儿说:“这下猜出来真鬼了!”那就糟了,到底是“猜”,还是“鬼”呢?就乱了。

表演者如果从右向左数,再数一次帽子,那么编号就反过来了。托儿一定要认真看清,深刻体会,主持人当托儿最好,不是主持人也可当托儿,不过难度大一些,技巧要高一些。

哈哈!原来如此,我笑了,笑得这么开心!

以后多年来,我在不同的聚会上,事先训练一个个的托儿,都配合表演这个把戏,往往取得成功。但也有一次托儿搞错了,我表演失败了。但绝大多数表演都博得满堂采,只有那次表演被罚唱了一只歌。

 

笑声寄到天国去

过去我为《47南开人》写过一些悼念亡友的文字,写的人和读的人都心情沉重,我不是说不要悼念,我是说沉重的,轻松的,都要有一些。特别是轻松的文字有益于身心健康,每期都要有几篇才好。我摊开纸,本来打算写悼念田心棣的文章,田心棣是我六十年前的快乐学友,前几年他两次回国,我都曾参加聚会,他那年轻,美丽,聪明的欧洲妻子也很有亲和力,大家交谈很快乐。

记得第二次在北京欢宴田心棣教授夫妇时,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60多年前南开校园里流行的《初恋女》,当年我在高一音乐考试时唱的这首歌,得了九十多分的高分。到我七十多岁时又唱起来,高音还上得去,感情也反而更丰富,在座的音乐教授田联韬学长居然还夸奖了我,大大满足了我返老还童的良好“自我感觉”。我唱得最动情的两句是:

       多少的往事堪重诉,

       你呀,你在何处?

现在想起来,歌声凄恻,仿佛有什么预感似的。我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田心棣处只有寥寥数笔,以后一点没有“往事多少堪重诉”的哀思,其实我全篇都是给田心棣看的。所写的“三笑”,都有田心棣在场,我不多提他的名字,主要是表明,他并没有走,他的身影活生生地还在我眼前晃动,不必特殊地突出他。

“你呀,你在何处?”

我知道,密执根大学的田心棣教授现在生活在天国里,他会读到我这“三笑”,而且会开心。

而那“沙坪小子”田心棣并没有走,他和我们这些“沙坪小子”们还生活在一起,他还活在我们的身边和心中。

 

             老有所乐——贺元凯获书法奖        尹潜

元凯来函称:“我去年十月初,到省文联的扬州考点参加书法考级活动,斗胆报了个八级(最高为十级),没想到,居然考上了,发了个证书。也是老年一乐!”

为此,特祝贺他的获奖。元凯虽然装了心脏起搏器,但他一直未把自己当成病人,我级组织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自搬到扬州居住后,目前扬州已是著名景点,经常在家接待下扬州的同学。书法上很有功底,并别具一格,能获此奖,势在必然。

 

言-关于级友会工作的讨论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关于级友会今后工作的几点看法     郑仁圻

1.今后活动以各地区活动为主,例北京,天津(或天津-河北),上海(或上海-南京,或再包括沿线各城同学),成都,重庆,至于其他地区级友少的地方可与其他年级同学一起活动。或组织当地的重庆南开中学同学会。

北京同学表态:海外同学归来或外地区同学来访问,按该同学要求,小范围举行聚会。如海外同学归来有较早的计划,通报外地友好,一起在京聚会,则有所弥补。

2,47级多少有一些小的集体活动,如《47南开人》编辑出版的组织工作,且对外总得有个代表,可由各地区推荐一个候选人(同学多的地区可推出二人),由全体同学选出3-5位董事,再推出一人为董事长。董事会是松散组织,可不开会,只做通讯联系商讨和做决定。

3,47级的会费主要是办《47南开人》刊物的支出。故以后会费是过去的一半,另一半可交各地区,为各地区经费;各地区经费由各地区自定。

4,级友多的地区请多推荐几位同学做编辑出版《47南开人》的工作。《47南开人》是否也应有所改革、前进?具体如何作,请大家提建议。(如封面用铜版纸,可加几张照片。)

5,关于困难同学之赞助费,以及有出版个人著作而需求出版费的,则以同学直接赞助为主,不再从今后交的会费中支出。经董事会同意可动用过去海外同学捐赠的级基金。个人著作的文字等的协作也以自由组合为主,好心的同学可起牵线搭桥作用。

6,现进入信息时代,应当有新形式的联谊。同学中有不少有电脑,或家庭有电脑,第一步可互通电子邮件,各地区应设定一、二台电脑为联络员。相互沟通起来,至少可改善《47南开人》的及时性。(至于联络员与当地各位的联系就因地制宜了。)

     

                  就级友会的工作再谈几点意见        甘高才

    最近收到了《47南开人》第36期,借此机会向鞍山地区的李清如、许德荣和张二瑜三位同学致谢,辛苦了,多谢多谢。

    我仔细读了本期关于我级级友会活动的《建议及意见》之后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想法。打电话我的听觉不大灵了,还是写信吧。我又把想法想得更细致了一些。

    我们都已经很老了,七老八十,级友会还要组织一次全级性的聚会,能有多少人参加?我看是劳而无功。北京同学的《初步意见》,其实质就是不再组织全级性的活动。我想把这个实质推向明处,加点精兵简政的气息,提出以下五点意见:

1,由同学们推荐三人为级友会理事,他们也就是《47南开人》的编辑出版人员。

现在将接办《47南开人》第38期的北京地区的三位同学,如同学们认可,就是新一届理事,现在的理事自然告退。

2,确定一个会费最低标准。会费用于《47南开人》编辑出版及酬谢金(详见4)之用。

3,每位同学所交超出会费最低标准的部分会费(不管说明与否)作为赞助基金,用于困难同学的赞助。

4,编辑出版是个苦差事,凡夫俗子是绝不会干的。《47南开人》工作量很大,现在办到第36期,先后负责出版《47南开人》的同学付出了极大的劳动。所以,不只是感谢,而是要酬谢,编辑出版酬谢金可暂定为每期1000元。对过去已经完成任务的负责出版《47南开人》的地区同学应考虑补送适当的酬谢金。

5,级友会不再组织全年级性的聚会活动。同学间相互拜访就是拜访,不以级友会的名义搞送往迎来。

 

           读北京几点《初步意见》后的几点想法    陆元凯

一,说是七老八十不再聚,我们的大哥大姐44级,43级,人家照样常常聚。高君铭兄就常参加45级聚会。当然全体到齐的聚会是极困难的,大家都应量力而行。

二,与此相应,不能就以编《47南开人》的几位作理事。总机还是应该有的。编《47南开人》的几位级友或代表,肯定要参加理事会。

三,编辑报酬问题,我是主张无偿的。无偿,才符合南开的公能精神,以往已编了三十多期的同学,何曾想到要什么报酬?如果今后要报酬,而且对过去已办过刊物的“适当补助”,很不好办。

 

 

旅 游 感 受

h h h h h h h h h h

             他山之石:老年游美的感受        阎立中

    (这是我在2000年写的一篇短文,写好后寄给了《南方周末》,没几天收到该刊回信,大意是:“写的非常好,我们很想用,但由于《周末》写批评性的报导较多,再报导宣扬美国民主,尊重人权的稿件,和中央的舆论导向有抵触,不太方便,等等”。对此,我心有不甘,就将短文寄给了《人民政协报》,可能因为我当时还是一名在任的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就在2000年10月份的一期《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但没给我当期报纸,更没通知我,而是一位政协委员告诉我的。以后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这篇文章的题名和文摘,是某一刊物转载的。无奈之下,我把这篇旧文再打一遍,请同学们看看,此文在何处与“中央的舆论导向有抵触”,并盼有以教我。)

    前年我和老伴去美国扫墓,探亲。近20年来我去美国不止十次,有时长居,有时停留不到一个月。由于那时年龄不到七十,对美国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待遇关心不多,虽然我的长辈们也不时向我叙述他们的情形,但我也只是一听而过,不去多问多想。

    这次我和老伴来美,开始还没意识到我们是老人,提醒我们的是一次由纽约到华盛顿之行。

往昔,我来往于纽约和华盛顿之间,不是亲友开车接送就是搭乘火车或飞机。这次想换一种方式,和老伴坐“灰狗”长途车。在纽约“灰狗”车站买票时看到站上公告牌上写明纽约去华盛顿单程票价57美元,我和老伴排队购票,并说明要往返票两张。车票打印出来后,售票员要我付52美元,我们想他是不是搞错了,赶忙向售票员说明我们要的是两人往返票。售票员和蔼、耐心地向我们解释,“你们是老人,享受老人优待票;往返票价比单程便宜,还另有老人折扣;家庭、夫妇同行还有折扣;现在是淡季,老人夫妇同行时一人免票随行,这样加起来你们二人往返共52美元。”从这次开始,我们才知道老年人在美国有许多受优待之处,并不要出示“老年证”。此后,我们在美国不论是参观博物馆、展览会、售票参观的建筑物等等,所到之处售票员都是主动售给我们老人优待票。

    从纽约去康州耶鲁大学,我们从纽约中央车站出发,车站上设有自动售票机,机上一些按钮分别指明前往站名,单程还是往返等等。我们按了去康州的键钮,又堂而皇之地按了“老人键”,按照显示的价格,投币、找零、取票。在列车上,检票员看了我们自己买的“老人优待票”,礼貌、友好地向我们打了招呼。

    有一次在纽约市内公交车上,没注意,我事先购买的磁卡内已没有存款额了,磁卡失效。这时我就按纽约市老人乘车优待规定,交给司机75美分(老人半价)了事。按理,美国对老人的优待是指那些美国的纳税人,而我们这些外来客本不是纳税人,更没有美国的老人卡,可我们照样受到了他们主动的优待和照顾。

    居民区都有老人活动中心(Senior Center)。中心经常举办老人聚餐,短途旅游等活动,老人只要象征性地交纳12美元就可参加活动。我们曾去过住家附近的老人活动中心(Oakland Garden Senior Center)并受到他们参加活动的邀请,但我们始终没有参加,心中想到的是我们不是纳税人,受此优待有点不好意思。

    最使我们难以忘怀的是美国的警察。我老伴有便急的毛病,一有便意就得立即解决。有一天饭后我们两人在街上漫步,走的已经离家很远了。突然老伴来了便意,这可怎么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去处都难寻。正在为此焦灼,忽见一辆警车,我立即招手示意,警车停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向警察说明情况和要求,警察二话没说,立即带我老伴去附近警所内解决了问题。事后我俩笑着说,想不到在北京流行的“有困难找民警”的口号,我们在纽约郊区街头得到了实践。类似事情也在马里兰州银泉镇(Silver Spring, Maryland)的地铁车站发生过,那次是一位地铁工作人员给了及时的帮助。那个地方的地铁全面自动化,站上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坐在入口处值班,我们无奈中找到他,他竟毫不犹豫地满足了我们的要求,这事让我们久久难忘。

    我们亲身体验到了美国社会对老年人的照顾。美国社会对残疾人呢?我们没有什么感受,因为很少看到残疾人,只看到美国城乡人行道口都有轮椅通道,如是而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纽约市第27号公交车站附近,看到一位摇轮椅的残疾人招手要上车。我们感到好奇,因为这在北京是难以想象或根本办不到的事,我们在路边观看,只见公交车司机把前门关好后,来到后门(公交车一般是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他按了车上的钮键,开了车门,踏板自动放下,轮椅上去后,踏板收缩,轮椅安全地进了车厢,司机关了后门,回到座位,驾车而去。过程是那么简单,可留给我思考的却是很多很多。

    我是一名老年革命伤残军人,在国内,我持国家发给的“革命伤残军人证”,除了定期领取伤残抚恤金外,还可以免费进入收费公共厕所。至于国家规定的其它若干优待伤残军人事项,只看到报上曾有过报导,但实际上往往碰壁,如在北京乘地铁或其它公交车,伤残证是无效的。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国家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真正做到关心老年人,关心残疾人。

 

怀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怀念方慕韩老师             丁乃宽

方慕韩老师是第二位给我们班授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他教地理课和历史课。历史课原来是由滕宗汉老师教的,可是他在校的时间不长,后来就由方老师接着教了。

方老师是南开中学的资深教师。他知识面广,有教学经验,而且口才好,讲课内容生动,有条理,很受学生欢迎。他教的课是我们所受到的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老师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国际形势有研究,曾多次在星期一早晨的总理纪念周全校学生的集会上,就时事问题作演讲。他每次上台作报告时,总是穿上他最好的一身中山装,皮鞋也擦得很亮,说明他的重视和敬业精神。

当时南开中学的学生们生活在抗日战争的国难时期,普遍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家命运,因此,很喜欢听时事报告。张伯苓校长和喻传鉴主任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教育。进入高中后,有一堂名为“集训“的课,记得是在星期六下午上。其内容是全校高中生集中在大礼堂,聆听从校外请来的知名人士的演讲,这是南开唯一的男女生一起上的课。张校长运用他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影响,请过许多知名人士来给学生作演讲。我记得的就有翁文灏、傅作义、沈鸿烈、王芸生、茅以升、俞大絪等。在当时重庆的许多中学中,这可能是南开中学独有的优越条件了。他们演讲的内容各有不同,多数是关于时事及有关情况的,对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很有帮助。还有一位专门来讲国际形势的,就是张平群先生,他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是国际问题专家。他是47级级友张德万的父亲,并且是张校长的亲戚,曾几次在学校大操场给全体学生讲时事。在校内,给全体学生作时事报告的,在我记忆中,只有方慕韩老师一人。记得在1944年,在盟军进军意大利,意军节节败退,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退出战争之后,方老师就给学生作过一次形势报告,他把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家比喻为一个三脚凳,他说:现在一只脚垮了,这个凳子倒掉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抗战时期教师们的生活是清苦的。方老师家庭人口多,负担重,他的身体也不大好。尽管如此,他在课堂上总是精神饱满,认真负责。在有一年暑假里,他得了重病,学校借用张校长的小轿车把他送到歌乐山医院救治,才得以转危为安。在开学后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上,他对我们说:“险些儿不能同大家见面。”流露出对学校和学生的深情。

方老师偶而也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点他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有一次他说,他的两个儿子打架,小的打不过大的,吃了亏,跑到他跟前来告状。他一面安慰这个儿子,一面说:“给我拿棍子来,我要打断他的腿。”这个儿子却哭着不让。方老师说:“这就是赤子之心。”

通过方浦生校友在《47南开人》上发表的文章,我才知道方老师在离开南开后的一些情况。得知他在南京解放后,就应聘到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任教。1951年初,在该校校址成立南京军事学院,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这是解放军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方老师即转入该校任教。1957年夏在北京成立高等军事学院,叶剑英任院长。方老师遂于57年来北京,在该院讲授古代战例等课程,直到1969年在教授职位上退休。我庆幸他后半生的顺境,并享高寿。

由以上经历可以看出,方老师作为一个年已40多岁的中年人,在这样重要的教学岗位上,是如何努力奋进的。他在政治上、思想上要求进步,在学术上不断提高,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的需要。他曾多次受到学院的奖励,得过分别由刘伯承元帅和叶剑英元帅署名的奖状和证书,还两次应邀到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观礼,这充分说明学院领导对他的工作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他的聪明才智在新中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为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令人敬佩。不幸的是,他在86岁高龄时发生尾椎骨压缩性骨折,遭受了多年病痛的折磨,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影响,这是令人难过的。

 

                  才文彦同学逝世            丁乃宽

才文彦同学在久病之后(先后患肝硬变、门脉高压症和癌症),不幸于200559日逝世,享年76岁。513日,在北大医院告别室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参加的有600多人。全国人大常委会何鲁丽副委员长参加了告别仪式。她原是医务工作者。杨敏如老师和罗沛霖院士夫妇俩送了花篮。47级实验班同学孙骆生、彭兆行、方述世、陶正平、胡文杰、宗福腴、时白、丁乃宽参加。他们代表47级全体同学敬献了花圈。实验班同学还另献了一个鲜花花圈,并向才文彦的夫人李美玉大夫、儿子才铨、才新、女儿才瑜表示了亲切的慰问。远在青岛的金荣康委托他在京的弟弟和妹妹代表他来向文彦告别。

才文彦在1946年离开重庆南开中学后,考进北京大学医学院。1954年毕业后,一直在北大医院工作,是资深的外科专家和教授。1979年至1985年担任北大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他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医院建设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大医院是不少在北京的南开老师和同学的指定医疗单位。只要他们有需要,文彦都给予热情的帮助,有的同学的外科手术还是他亲自做的。

文彦在临终前说:“请亲友们不要为我落泪、悲伤。因为,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我已经走过了平凡而丰富的人生旅程。在这60年的风雨中,可能有我做得不当的地方,敬请原谅;对于我做的一些有益的事,也请你们不必再提,忘掉它吧!再见了,亲爱的亲友们,我将回归到大自然之中,请你们珍重!”

 

                                      杨训仁

2005510日上午9时,忽接胡文杰来电:“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才文彦已于昨晚去世…”。虽然我对此已早有思想准备,但蓦然闻此噩耗,还是无法接受;追思往事,彻夜难眠。

文彦患肝癌已有多年,经手术、化疗后总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其间虽几度反复,凭借其特有的优越医疗条件,都能化险为夷;但前些时转移到肺部,再度住院。我闻讯较晚,直到319日才携老伴一起去病房探视。在那里见到才夫人李美玉大夫和刚从美国赶回来的老二(老大则刚回美国),美玉说文彦刚入睡,就在外间向我们介绍情况。后来文彦醒了,我们才进去。他已一个多月未进食,仅靠输营养液维持,身体当然相当虚弱,但神智还很清楚,谈话声调也还有力,就在那种状态下,他还向他夫人和孩子提起我的“学术成就”,令我深为感动;我们担心他过度劳神而未敢久留,不意这次告辞竟成永诀!

文彦一家全都是从事医疗工作的,称得上是“医疗世家”。我曾多次向文彦表示:做一个好医生必须要有献身精神,不但要有卓越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只可惜我在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医生大都离这一标准太远了。而从我亲身体验中,文彦却当之无愧地完全符合这一标准。我家人中有多位都曾受惠于他。

早在1958年,那时我父亲因患心肌梗塞入住北京市立第三医院,后来胃部大出血,在文彦帮助下转到他所在的北大医院外科住院,虽然最后我父亲不幸于59年初不治病逝,但文彦还是尽了心的。再就是1974年,我16岁的儿子得了阑尾炎,本来我是不愿为这种小病去麻烦文彦的,但前两年我大女儿得了同样的病在北医三院动的手术,刀口缝了九针,还得了肠粘连;为了不使儿子步他姐的后尘,这才去找文彦。那时他已不做这种小手术,但还是为我破了例,亲自操刀,并特地嘱咐我不用来,完全由他照顾,术后还为我儿子送来巧克力;结果刀口只缝了两针,什么后遗症都没有。再就是1993年,我老伴在北医三院被怀疑患有一种“典型”的乳腺癌,为此皮肤科主任还特地主持了一次“专家”会诊,大部分“专家”都持肯定态度。在这种紧要关头,我们不得不再次找到文彦,他仅从外表观察和触摸就相当肯定地否定了三院“专家”们的结论,为了更保险起见,他又请来一位乳腺方面的女专家,经她的观察和触摸,三院的结论就被彻底否定了。这一事例充分证明了文彦医术的精湛,而乳腺并非他的专长。就在同一年,我老伴经文彦的介绍在北大医院用打三个洞的新方法成功地进行了胆囊切除。

当然,文彦对其他许多同学的健康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但这只是他所有贡献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像他这样优秀的医生、白衣战士,实在太少了,他的去世是整个医药界的巨大损失。

今天(513日)是向他遗体告别的日子,本来我是决定要去的,但近一段时间血压一直控制不好,加上这两天的情绪波动,一早起来血压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200/105mmHg,老伴坚决不让我出门;只得留在家里作此短文,以寄哀思。

 

                祝愿牟阳旭兄安息!永生!       张绍铮

去年11月,我从贵阳、成都回归万州。不想在我意欲电话问询阳旭兄是否健康,并向他说明我未能参加母校百年校庆的缘由时,出人意料,嫂夫人告诉我的竟然是阳旭兄不幸病逝的噩耗。我顿时茫然不知所措,心潮涌动,难以自己。最知我、最关心我的阳旭兄而今却永远地离我而去,怎不令人心碎!

阳旭兄和我先后转入重庆南开。高三时我俩座位左右相邻,床位上下同一张床。我俩虽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但从未闹过别扭。在我的脑际至今仍镌刻着他的好形象,仍记住他予我的好影响。

阳旭兄生性沉静务实,我则往往读书不求甚解。我俩遇到作业中的难题时,我常往例题里套,他则思之再三,不轻易落笔。往往就是他的锲而不舍,才把我的思考引向深入,多得到几分收获。

阳旭兄不尚浮华,不卑不亢,待人接物以诚以朴,使得我这自卑感较强的人,能够心态平平和和地在南开完成学业。

阳旭兄是我青年时代的挚友之一。他予我的好印象影响我的一生,使我这毕生当中学教师的人少了许多失误,少些悔恨,多几分慰藉,我永远记住你,感谢你!

我悔恨我在毕业之后便仓促离校,引起你和同学们对我的猜测和挂念,这次是我与你永远分手,是我一生中的最大悔恨!

阳旭兄,愿你在宇宙之中永生!                 2005,5,20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为延迟衰老所必须服用的维他命(续)

维他命E

维他命E是迈克尔·乔丹式的角色——阻挡衰老的超级防守队员,你最需要的用以对付游离基的抗氧化物。如果你询问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衰老问题研究者,减少老年病发生最重要的维他命补充物是什么?那么他们大都会选择维他命E,它又被称为α生育酚。食物以外的维他命E已经越来越具有传奇色彩。关于维他命E研究的最新报导,比其他任何力量都更强烈地动摇了医生们的陈旧观念:人可以从食物中获得所有的和足够的维持身体健康的物质。因此,维他命 E的补充对于解决现代文明所引起的衰老问题十分重要。

维他命E是如何抗衰老的

    预防动脉栓塞。维他命E能够和我们对衰老的最大恐惧——动脉粥样硬化作斗争。动脉的逐渐阻塞和硬化发生在人的青年时代,中年时加重。它每年使大约50万的美国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新的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大部分原因是不良类型的LDL血液胆固醇发生了化学变化,被氧化或变得腐败和有毒了,这是游离基侵害的结果。如果LDL的氧化过程不发生,不良的LDL胆固醇就难以穿透动脉壁,这是阻止血小板堆积和动脉栓塞的第一步。因此,阻止这种LDL胆固醇的氧化或“腐化”可以预防栓塞的发生于未然,这种栓塞会使动脉管变细或隔断。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抗氧化维他命E的专长,它比其他任何抗氧化维他命的作用都大得多。维他命E进入LDL胆固醇分子当中,阻止有害的氧化反应,这就可以消除心脏冠状动脉疾病的根源。位于达拉斯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疗中心的吉勒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经过3个月的时间,每天服用80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能够有效地减少 LDL胆固醇的氧化,由此降低该胆固醇形成动脉破坏和心脏病的作用达到40%。“非常明显,维他命E是最有效的能够防止LDL氧化的物质”,他说。他发现平均每天至少要服用40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才能显著地预防 LDL胆固醇的被氧化。

    去除心脏疾患,最近科学界被两项由哈佛大学进行的大规模实验所震动。这两项实验都显示,服用维他命补充物能够戏剧般地减少心脏病的发生。第一个实验在女性中进行:在 87,000名护士中每天服用维他命E100250国际单位,时间达两年以上的人,发生主要心脏疾患的人数比例,要比那些不服用维他命补充物的护士少41%。这些维他命服用者患心肌梗塞的比率也相对要少29%,而死于心脏病的机会也要少13%。

维他命E使老化的动脉重现活力

    根据密西西比大学动脉硬化实验室的研究,通过每天服用108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 三年,食用高脂肪食物的猴子,其动脉栓塞的过程得到了延缓或逆转。这些动物按照高脂肪的食谱来喂养,那些同时被喂以维他命E的动物发生动脉栓塞的比率只有其他不喂维他命E的对照组的1/5。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已经患有动脉疾病的猴子,通过服用维他命E,动脉当中60%的血小板堆积得到了清除,在两年当中,动脉栓塞比例从平均35%下降到15%。

    根据南加州大学医学院霍迪斯的研究,维他命E对人体也可以起到相似的保护作用,他发现对于那些接受冠状动脉手术的中年人,维他命E显示出延迟和部分清除动脉血小板堆积的作用。每天服用100国际单位维他命E的人(同时也服用其他药物),比那些服用较少维他命E的人,动脉狭阻的问题较少。更令人吃惊的是,X光探测显示,一些维他命E服用者动脉中的血小板积存减少,这是动脉硬化得到缓解的显著表现。

    男性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在4万名中年男子中,那些每天服用100国际单位维他命E长达两年以上的人,患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下降了37%,包括心力衰竭。维他命E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哈佛大学的研究者认为,至少要服用两年以上才能使保护作用出现。

    重要的事实,哈佛大学的专家、医学博士斯坦弗和自然科学博士瑞姆强调,你难以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他命E来对付心脏疾患,因此需要补充服用维他命E,两位专家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不过,每天服用多于25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不能起到进一步预防心脏病的作用。

    :不服用维他命E的代价是什么?

答:如果哈佛大学的研究是正确的,那么这样做所受到的惩罚是严厉的。“不服用维他命E的危险和吸烟的危险是一样的。”博士说。

事实上,研究表明,服用维他命E的益处远远超过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这些看得见的益处。世界健康组织一项对欧洲16个城市男性的大规模研究表明,血液中维他命E的高含量能够比降低血液胆固醇更有效地防止致命性的心脏病的发生。

免疫功能增强迈德尼博士是塔夫特斯大学的营养免疫学家,他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实验了维他命E的作用(每天服用400800国际单位)。这些人的免疫反应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服用了维他命E之后又回升,“几乎达到了年轻人的水平。”她说。虽然维他命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免疫力的回升十分可观。免疫功能,比如用于对付感染的白细胞的繁殖,在30天内跳升了10%到30%!还有一些功能增进了80%到90%。

迈德尼博士相信,维他命E有助于保护免疫细胞膜中的脂肪免遭游离基氧化作用的攻击。这些细胞尤其容易受到游离基的伤害。为了恢复免疫功能,老年人需要补充比年轻时多得多的维他命E。大剂量的维他命E也可以增强年轻人免疫系统的功能,但不如老年人那么明显。

制伏癌症最近一项对35,000名爱荷华州妇女的研究发现,那些65岁以下获得最多维他命E补充(大多通过补充物获得)的妇女,患结肠癌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少68%,芬兰的一项研究结果证明,血液中的低维他命E含量会使你患得各种癌症的可能性上升50%,坚持服用6个月的维他命E能够使口腔癌和喉癌的发病率减少一半,这是国家癌症学会研究者们的发现。在另一项研究中,耶鲁大学的研究者们指出,维他命E的补充能使不吸烟者的肺癌患病率下降一半。维他命E的抗癌功效主要得益于它对免疫系统功能的重建。不过,有新的证据表明,维他命E能够直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治疗关节炎在一些研究当中,剂量达到1200微克的维他命E,和普通的用于缓解由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肿胀和早起僵硬的消炎药作用相当。研究者们猜想,关节炎与血液中的低维他命E水平有关。因此需要额外的补充。因为为了抵御游离基对关节部位的攻击,维他命E会被很快地消耗。

在这个国家里,千百人死于心脏病和癌症。我认为这个事实提示我们,既然我们知道维他命E能够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而这些疾病造成的损失又是如此巨大,那么我们已别无选择,况且维他命E又是这样廉价。

          ——布隆伯格博士,塔夫特斯大学抗氧化物研究实验室主任。

推迟白内障的发生。维他命E能够停止和治疗实验室动物白内障的发展。对于人来说,一项研究发现,服用维他命E补充物能够使白内障发生的可能降低56%。当然在这方面,维他命 C的作用更加显著。

延迟大脑和血液的全面衰老。久而久之,游离基在细胞中留下了它们破坏的废墟,一种被称为脂化暗褐菌素的物质的堆积,它们也被称为衰老色素。服用维他命E的老人,体内某些细胞中的衰老色素水平会得到明显的降低,这样他们大脑中的血液循环状况就得到了改善。一些科学家相信,维他命E能够延缓与年龄有关的智力丧失的发生,包括早老性痴呆症。

成年人每天必须服用100到40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

            ——衰老合作研究会,一个有华盛顿背景的非赢利性衰老研究组织记载。

维他命E是怎样工作的

    维他命E是一种高效的能够溶解于脂肪的抗氧化物,因此它在身体中脂肪最丰富的部位工作得最好。维他命E在防止大脑动脉和免疫功能退化方面表现十分突出,因为大脑和免疫系统细胞膜中脂肪含量很高,而动脉的疾患被认为主要源于脂肪受到的破坏,维他命E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就像一个消防员,扑灭游离基一连串的攻击,这种攻击会使你大脑和血液中的脂肪腐败,扰乱这些细胞的正常工作,并使身体组织更快地衰老。

维他命E抗衰老的承诺

    食物中含量如何?因为维他命E可以溶解于脂肪,因此它在一些多脂肪的食物中含量丰富,比如植物油(主要是豆油、葵花子油和谷物油),坚果和种子,以及麦粒和麦芽,一些蔬菜当中也有含存。但是,要通过食物来摄取具有抗衰老作用的维他命E剂量是不可能的。华盛顿大学的心脏病研究者蔡特博士指出,为了获得40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这是一个普通胶囊的剂量,你必须饮用两夸特的谷物油或者食用5磅以上的麦芽,8大杯的杏仁或者28杯的花生,这些花生含有22520卡路里的热量和1912克的脂肪。你每天最多只能从食物中摄取25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蔡特博士也不例外,他每天都额外补充维他命E

    你需要额外补充吗?如果你想获得额外的抗衰老力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绝对肯定的。因为你从食物中难以摄取足以抗衰老的剂量。并且你必须采用专门补充的办法,因为一般的复合维他命矿物质片剂也不能为你提供所需要的剂量,它们只含有大约3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

补充多少为宜?研究表明,人每天至少需要10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这样才能产生一定的预防心脏病的效果。当然,较适当的用量是400国际单位,这是阻止危险的LDL胆固醇氧化(动脉栓塞的前提条件)的用量。这个剂量同样可以提高免疫力。维他命E应在吃饭时服用,如果可能,每天服用两次而不要采取一次足量服用的办法,这样可以保持它在血液中稳定的高含量。

服用天然维他命E还是合成制剂?干粉剂还是油基胶囊?很多专家认为,这些问题关系不大。生物活性最大的维他命Eα生育酚。α前带有“d”字的表明它取自天然,如果前面是“dl”则表明它是合成制剂。新的研究发现,较为廉价的合成制剂(dl-α生育酚)和天然维他命(d-α生育酚),在防止LDL胆固醇的危害方面效果相当。不过,一些研究者仍然认为天然的维他命E效果更佳。

多少才算超量?很多专家认为每天服用400800国际单位是安全而且没有毒副作用的。实际上,一项延续一年的对800名患者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200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E也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但是,超过400国际单位剂量的维他命E,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一样,超过部分的作用不甚明显。维他命E的研究专家吉勒博士建议;“每天不要服用超过1000国际单位。”

注意:如果你在服用消除血栓的药物,或者有任何止血困难的问题,那么在服用维他命E之前应先咨询你的医生,因为维他命E有一种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待续)

 

                  对付便秘的办法              赵慕愚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病。我从惨痛的教训总结出以下有效办法:

1大便便秘时,要吸气收腹,挤压大便,千万不要鼓劲,鼓肚子,会诱发疝气。

2用两指或三个手指从肛门周围向上向内挤压出大便。必要时抠。

3肛门出血的治法,把大把头发放在铁锅上烤焦,粉碎,把焦头发细末抹在肛门上,一两次就见效。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验方。

所有上述方法,我都多次实践过。

 

               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一点体会      陈圣荣

前列腺增生(肥大)症是男性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患此病多年,起初去看医生,他们都是开列前列康,竹林胺等药品,但是对我都起不了什么作用,竹林胺的价格还较高.                                                                                    

一次我去市附属医院挂专家号(曾任副院长的退休大夫),他没开列那一类药品,而只开了一小瓶"己烯雌酚片",并告诉我:不要紧张,此病是可以治的,我自己也有此病.......                                                                    

我到药房取了药(药价很便宜),我看了一下说明:此药品主要是治疗妇科疾病的,最后一项"可治疗前列腺癌".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服药,若干天后发现此药确实有点效果.此前尿频尿急尿不尽,有时甚至尿潴留等症,现在有所改善。此后继续服药,效果更加明显。医生曾告诉我:此药不能长期连续服用,否则会影响性功能。应该是服用一阶段后,有了明显好转,就停用一个阶段。各人情况不同,应多向医生咨询。                                                                           

我遵医嘱,服药一个阶段,停服一个时期,如此往复,症状明显缓解。但有时忘记了停药时期,症状又有抬头,我又得抓紧服药。                                                      

我的体验是:己烯雌酚片对前列腺增生症,虽不能根治,确能缓解症状,防止症状加重,使患者感到排尿系统比较正常。至于服药剂量,服药停药时期的掌握,应根据各人不同病状遵照医嘱。我本人是每日三次:第一次2片,第二、三次各一片,药片规格0.5mg。   

此外,一位老中医告诉我:前列腺患者在晚上睡觉前,在会阴处用中指顺时针方向揉转200次,再逆时针揉转200次,如此反复做三个来回,对前列腺能起到疏通作用,我按医嘱坚持多年,感到对治疗前列腺增生有辅助治疗的作用.级友患者不妨一试.

如果泻肚,别吃泻利平,对小便不利。                                                                   

 

  f f f f f f f f f f f

            在北京购买音乐资料所想到的       阎立中

我和妻子都是音乐作品的爱好者,对国外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尤有所好。去年一时想到了俄国作曲家鲍罗亭(Borodin, Alexander,1833-1887)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我们虽然藏有这个曲子的唱片,但还是想买其光盘。为此,我先去了东方广场里一家较大的专售CD的商店,一问,“没有”,我只好失望离开;朋友们建议我去王府井北口的外文书店看看,我也想起了当年的北京市外文书店唱片门市部,兴冲冲地赶快跑去,上了二楼,果然不出所料,满店堂的CD。我看见门口收款台边有三位售货员在聊天,赶忙上前说:“请问,你们这里有鲍罗亭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吗?”,得到的回答是:“什么?没有。”我心有不甘,这么大的CD商店,不可能没有我所要的这首曲子。接下来我就一个架子,一个架子地慢慢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被我找到了。我拿着这盘CD去交款台交款时顺便讲了几句:“建议你们将CD按作曲家姓名排架,这样找起来就方便一些;国外CD商店大都是这样排架的。”一位售货员不冷不热地回答我:“我们是按出版社排架的。”

 从北京市外文书店回家后,和妻子聊起买这盘CD的过程,不由地想起我们在国外购买CD的一些情景。

1994年我在韩国汉城时,有一次想购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我不会韩语,当我艰难的向售货小姐提出我的要求,并轻声哼了这个曲子的主题后,她很快转身就给我拿来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1 in D major,Op.11);因为《如歌的行板》是这一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我当时的高兴劲和对这位小姐的感激之情一时真难以言叙。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妻子在日本横滨,有一天她外出“遛弯”。经过一个小小的CD专卖店,看到店里摆了一些CD,她在货架中找到了芭蕾舞剧《天鹅湖》和另外一张轻音乐唱盘,售货员热情地接待了她,并递给她一张该店自编的CD目录以资挑选,还请她填一张今后可以打折扣的优惠卡。小小的商店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98年我和妻子在美国纽约。一天傍晚,我们走在法拉盛(Flushing, N.Y.) 的大街上,偶而经过一家经营光盘的商店,我们进去时正值他们要关门,但店员还是热诚地向我们说:“May I help you?”当我们提出想找平克劳斯贝(Bing Crosby)演唱的歌曲时,他很快就找出三种盘让我们挑选,我们全买了下来。伴着商店的关门声,我们怀着蛮有收获的愉快心情回到了家中。

2002年在莫斯科,妻子向商店售货员提出要买俄罗斯民歌“卡林卡”时,他们热情友好地立即就将我们所要的CD找了出来。同行的一位朋友在这家商店购买了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出了店门不久,她就想将此CD换成《天鹅湖》,但又感到难以向店家开口,因为习惯了在我们国内音像品商店常常看到“售出商品概不退换”的告示;在这里提出换货,心里总是不安,可又想试一试。最后,还是我妻子陪她鼓起了勇气走回这家商店,商店售货员非但热情接待了她们,而且愉悦地为这位朋友将她购买的《胡桃夹子》掉换成了《天鹅湖》。

类似的事例还想起了好多好多。在维也纳,售货员主动向我介绍四位著名歌唱家演唱的约翰·斯特劳斯的三十五首圆舞曲(唱片);在旧金山,卖唱片的售货员热情、主动地向我推荐托斯卡尼尼(Toscanini. Arturo)指挥,NBC交响乐团演奏的十首著名交响曲(唱片)。

几十年来,我在北京和国外购买唱片和CD的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受了北京和国外商店的售货员在对待顾客上那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北京正在向“国际接轨”,要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当前我们在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北京、新奥运”。我常常在想,如果将音像制品的经营看作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那就要求我们商店的从业人员除了礼貌待客外,还应当是有文化教养的专业人员,这样才能真正“和国际接轨”。我对此怀有期盼。

 

鸿

h h h h h h h h h h h

从高士恕的脸到美国的税法       俞润身

在《47南开人》第36期内,看到沈祖慎学友写的一文 《去高士恕家做客》, 其内居然有我的名字, 不胜惊讶。细看后发现与事实有二点不符:第一,我从没有在高士恕的脸上亲了一个吻。照我的记忆,事情是这样的: 坐在高士恕前一排的姚筠生,在一天晚上自修课前说有点头痛, 我口袋里常放一小圆铁盒的万金油, 我告诉他在两边太阳穴上搽一点可治头痛。他有点迟疑, 不知如何进行。于是我就替他在太阳穴上搽一点以示范, 不料他头一转动,搽到眼睛上, 非常不适, 于是用手帕拼命的擦。在自修时, 我们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我怕老师会突然出现,只好赶快静静的溜回自己的坐位。同学们都低头赶着做的功课, 没有调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料六十多年后, 姚筠生的眼睛会变到高士恕的脸蛋, 岂不可笑。我对此事本想一笑置之, 可是虽已事隔六十多年,也不能一直错到底呀。我是从来没有亲过高士恕的脸蛋,特此再次更正一下。第二, 蒋继书说我有百多项专利. 这也可能是误会。事实上我只有87项, 不能夸大。也借此机会,声明更正。

我想同学们对申请专利的手续可能不太熟悉,能让我稍谈申请专利的过程吗?在美国、欧洲大国和日本, 绝大多数的专利都是私人公司拥有, 而在私人公司工作的员工, 通常只有在研究部门工作才能有机会申请。这些员工必须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创造有两种: 一是creativity,一是innovation。我找不到适合的中文翻译。前者是指大画家、大诗人创造新的艺术作品, 题目内容不拘。后者是指在任何的一种需要, 一直没有答案,今天你能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了,你便是一个innovative的人才,你的新发明便可投入申请专利的长程。可是批准与否还不可料。creativity不一定是innovative。但innovation可以是非常的creative。主要之别还是文章对题与否,专利是一定要有专题的。

一般申请专利的手续如下: 首先要体会到市场上三五年后会需要哪些新货品, 在深思后如能产生一个具体的概念,以适应这需要,便可到实验室开始做实验。在头一段的时候,失败比成功多, 俗语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在多次改进后,假如能终于百分之百的成功, 便可搜集一切有关记录和资料,在本公司内呈上一份 <新发明布告书>(Invention disclosure),有一定的格式。本公司的专利部有专家、律师审核是否合格,因为各国的专利法、标准和要求都不同,申请费也不同。如不合格,大可不必白花申请费;如合格,就要预测这项新发明、新货品会在哪些市场发生作用, 也要估计它的经济价值, 就是说可以赚多少钱。 这些问题有点头绪,觉得这笔生意可以一试,便可先在本国再加上其他工业发达的国家申请专利。美国的专利局是属于联邦政府的商业部。美国的专利法很严,欧洲大国和日本亦然。第一次总是打回票。要左改右改后重新申请。常常会在六七年甚至十几年无数公文交换后才批准。 在这种情形下, 有的经验丰富的专利律师会立即到南非、埃及等小国同时申请。这些小国在收了你一笔申请费后, 稍为审查,做个模样, 常常会在一年内就批准。如能抢到首先发表专利的地位,不论在哪一国, 至少可以不让别人得到同样的专利。因为专利必须是新的发明。有人先拿到专利后,那你同样的发明便不能算新的了。常有几个公司同时申请,最后上专利法庭判决,输的公司花了很多钱,一无所得,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前功尽弃的例子很多。假如你要垄断全世界的大市场, 一个重要的发明,不单要抢先,还要抢广。就是说,要申请到许多国的专利,才能维持独占的地位。我有一个高分子可塑体的发明,能防止紫外线引起的功能退化,先后拿到二十六个专利,在九个国家申请到的。开始在太空船上使用,现在仍在户外建筑市场上应用,廿多年了,还没有被淘汰掉。

拿到专利后,下一步就要考虑要不要上市场。这是要花大钱的决定。如需要建新厂,雇用新工人等。而且将来能真的赚多少钱也不可能准确的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能把新发明和专利一起卖掉.以多少收回已花的费用, 虽然少赚一点, 但风险可减少了。有些大公司不单钱多, 而且钱源也多, 也敢冒险,要等五年、十年才能赚回投资也不在乎。照我看,这种自由市场自由竞争是很不经济的。可是为什么大小公司还是愿意做没把握的新产品的研究工作呢? 那是因为美国的税法鼓励研究, 每年在研究上所花的费用可以从利润内减除,这样可以少缴利润税, 对公司来说,还是划得来的。既然研究的花费不会亏本, 一旦有一新的发明, 能控制全球的大市场,能年年大赚其钱,那就是资本主义的最终的目的也。

我为了报告真相,,会从高士恕的脸,转几个大弯谈到美国的税法, 实在有点荒唐。假如能达到和同学们多多交流的目的,能促进互相间的了解,如更能为同学们消遣,那我就很满意了。                                 2005年5月於康州

                                   

关 于 刘 融 的 病 情 通 报     杨淑慧 唐一平

 

唐一平注:级友刘融(以下简称刘)自去年九月十六日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沙普纪念医院做心血管搭桥手术後遭遇到一连串的问题,至今尚未康复。不少同学来信或来电关怀,均未能一一致复,深以为歉。他要刘夫人杨淑慧女士(以下简称杨)把他治病的经过写下来分告各级友,以下就是依刘夫人原文译述。

刘去年九月十六日一共搭了四个桥,手术后胸腔切口复原很快,但是腿上取搭桥用静脉的切口却出了问题。最初是伤口并没有完全长合,而胸腔外科医生及家访护士(注1)都认为好了,因此停止照料伤口。等到心脏科医师发现伤口转坏时,才要另一家公司派人到家换药裹伤,这时因水肿而长合甚慢。到十二月中,这位家访护士休假一星期,代理的护士试用另一种包裹用料,可是这种包扎数小时后就转硬,影响血液流通。等到过年后打开时,伤口已转黑,本来两个较短的切口变成了一个大伤口。于是转诊到一个整形科医师,切除了大半的腐肉。

一星期後复查时,整形医师注意到刘的心跳特别慢,就送他到邻近的一个相当有名的医院的急诊室。此后刘在那个医院待了差不多两个月,其间装了心脏助搏器、用一种真空器吸除伤口区域细菌,再试行皮肤移植。前二次移植所用皮肤来自皮肤库,都失败了,第三次皮肤取自自身,术后整形医生宣告手术成功。

最后一次移植手术是在傍晚做的,杨在医院从八点半等到十一点半,刘仍在复原室,最後经过强烈抗议才得允许入内探视。是时医生已离去,只剩麻醉师和两位护士。杨见到刘脸色苍白,两手受缚,呼吸靠人工呼吸器,只能用纸笔交谈。当杨告知整形医师已宣告手术成功后,刘又用中文写道尾椎部位很难过,於是杨请求护士想法让刘舒服一点。同时麻醉医生问及刘肾脏是否有衰竭症状,杨回答手术前即较弱。这时,护士即要杨离开。到凌晨一时,杨接到麻醉医生电话,说刘已被送到心脏科加护病房,当杨问到心肌有否因缺氧而受损时,麻醉医生回答他不知道。

此后一连几个星期,杨很少得到有关治疗情形,即使刘的侄子(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医院一位肾脏科住院医师)也无法取得信息。他们从旁得知,刘所住的颇有名气的医院内医生是八小时轮值,而负责刘的医生上大夜班,很难找到,其他时间则由护士遵医嘱处理,只有在特别危急情形下才会找医生。在这种医护下刘的血糖上下波动甚烈,低时护士就给他喝大量橙汁,等血糖太高时就注射胰岛素,甚至有一个长周末有口服糖尿病用药和胰岛素同时来的情形,导致血糖过低。然而护士打电话留言给医生後等了两天才有回音,原来这位医生正在度假。隔天(二月廿八日)下午,医院就让刘出院回家,杨找了一位曾经在菲律宾学医的女士帮忙在家照护。

出院次日(三月一日)上午,这位女士发现刘脉搏非常弱,马上告诉杨叫来救护车。救护人员先问了很多问题,包括病历、用药、保险等,然后才放上氧气罩。刘又回到他住了近两个月的医院,这时他血糖值只有24(正常为65-99),值班医生当即使用生命延续设施,但面部只放了一个氧气罩,以避免伤害本身的呼吸系统。九天以后,刘坚求回家,但是他这时连站立都困难,所以转送到一个护理中心(注2),开始作复健,让体力慢慢恢复。十天后,也就是三月十九日,在他坚持下回了家。

为了刘的健康情况,他们搬到一个单层房子,医生们要刘多吃蛋白质食物,以促进腿上伤口复原,但是刘的肾脏功能已经退步了。四月到五月,他又因水肿住院,从胸部及腹部抽水。五月底,刘决定要一个假期,于是他们夫妇在一个周末去了温哥华,探望蒋继书级友。回圣地亚哥次日,又坐邮轮,从洛杉矶到墨西哥西部海域来回,过了四天悠闲的日子。在船上,刘还玩宾果游戏,赢了一年以内免费坐邮轮旅行一趟的大奖。

回家後第二天,刘觉得越来越弱,水肿更加厉害,身上也出现很多红点。于是又送入急诊室,好几天後医生才判断红点可能是由药物反应而起。

出院后的周末,刘的两个女ㄦ都来圣地亚哥探视,到星期一水肿加剧。及至星期四去看肾科医师时,面部和眼白处都变黄了,医生要他马上去急诊室治疗。刘现在住在沙普纪念医院做血液透析。沙普不是刘年初安装心脏助搏器及皮肤移植所住的医院,它在美国特佳医院中排名第二十五。

据医生说大约一星期后刘即可出院,以后还要继续血液透析一段时间,长期治疗计划将用另一种经腹腔的透析办法。刘盼望康复后夫妇二人同去中国和老同学重聚。

各位同学如果要写信可寄到刘家中,地址电话如下:

Dr. William T. Liu
2177 Caminito Circulo Norte
La Jolla, CA 92037
U.S.A.
Phone:858-551-3289


1 - Visiting nurse。在美国,一般在外科手术後住院时间很短,以心血管搭桥为例三天就出院,转由专职护士到家探视。这种护士受雇于到家医护的公司,遵照原医师指示服务。

2 ?Skilled nursing facility。有的病人,像脑血栓患者或长久卧床者出院时身体太弱,需要复健师协助,于是护理中心就应需求而生。由护士和复健师帮助患者,也有医生每日来看。

To Zong Fuyu and Yang Bingzheng: Please print the above,make copies, and send to our classmates. Thank you. Y.P.

 

 

前寄刘融病情报告想已收到,如有问题请告知。
原邮分寄宗福庾、杨柄正、金荣康、郑仁圻、陈圣荣、蒋继书,其他无网址同学处请打印分寄,不要等下一期的四七南开人。
    刘融特别希望谢百魁、王嘉泉、周北凡、孙述宪等能知到他的情形,我处同学地址还是1998年所印,很多都不对了。                               唐一平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沈祖慎致陈圣荣书

圣荣:

4.4手书早已收悉。这个4月可谓过得丰富多彩,且让我道给你听。先是4.10赴苏州扫墓,现在可谓越来越方便了。在附近的漕溪路公交中心先订妥往返大巴票,然后当日晨7时就在原地发车,出西郊便驶入沪苏高速公路,两侧乡村风光便映入眼帘,来往车道分隔带绿化规范,每2个灌木园株间就有一株杜鹃,起到美化环境及缓解紧张氛围的作用。与美国的公路建设可以看齐了。我们已由4车道增阔为6车道,而美国更宽些,洋洋8车道甚至10车道,因为他们的车流量大,每户人家不只是一辆,甚至两輌以上。途中经过2小时即到墓区。约分4个不同的墓区,依次下车。扫墓时间逗留3小时,包括吃午饭,1230即依次来接车。返程途经苏州开发区,为新加坡投资,今年建成的现代大道令人刮目相看,可与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媲美,苏州的郊区已形成气候,新建住宅小区连片,也有它的商业中心,看起来已与市中心连成一体。以前到日本参观,感到他们的城乡差别缩小了,如今这个距离我们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趋势了。下午2时许即返回市区,我们在第一个停车点下车,步行数分钟即圆满到家。77年父亲过世后即选择苏州横泾(吴县太湖边)落墓,因此每年清明时分便可以踏青了。随此风俗一举多得。            

友竹很喜欢赏花,我家附近的漕溪公园,花种繁多,是本市绿化最好公园之一,今年年初我们先欣赏腊梅,尔后3.19特别乘地铁到西郊的莘庄公园观赏梅花,第一次看到垂梅吐绿,结合新民晚报夜光杯的描写诗对照,真是有滋有味,抄录一首如下:“地冻天寒竞鼓腮,香凝绿雪丽人来,垂枝莫道稀疏拢,惠自莘庄郑老栽。”4月份起就近在漕溪公园每天起码散步一次,先是看白、紫玉兰,尔后丁香、桃花、海棠。丁香白洁清香,而海棠却十分艳丽,多丛群栽酷如一条彩色画廊,接着4月下旬牡丹绽放,此间有一千五百株,因为小有名气,故游客盈门,近悦远来。我们按花的命名仔细观察,如粉莲、西施、玫瑰红、玉楼、芸芳、回旋、雀好、轻罗,惟妙惟肖,给人以遐思。

牡丹花开有早期和晚期,故延续有半个月之久。而且接着芍药又展姿迎客,它们虽不如牡丹富贵像,却似一场安慰赛,为奔小康的人们,予以精神激励。

4.19到浙江平湖和西塘做一日游。平湖以产西瓜而闻名,但我们这次去是参观“莫氏庄园”,此园建于1897年,占地4800平方米,大小房屋七十余间,采取主轴厅、堂、楼与其左右小建筑连接起来,自成单体格局,又形成方正的统一体。风火墙有六米之高,虽居市中几无声嚣。内有廊庑贯穿布局,来往自如。但大园包小园,外园套内园,其间变化愈显深旷,重视对称和错落,流线舒畅,如围绕主轴线再配以左右对称轴线,筑东西房间,置前后厅、园,设转角回廊、檐廓,形成了中、左、右三组,前后四进。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评价:“此园具江南民居特色,在全国也屈指可数,举例,书房、花园的设计可谓风格独具。书房位于右轴线,正厅之西侧,南望前花园,园中一水池,贵为活水,池旁垒以湖水冲击而成的呈狮、鹰、犬状的太湖石,活灵活现。墙隅植竹数丛,花树一角,置身园中,春看桃红、秋闻桂香,夏听幽篁,冬赏腊梅,四季风光尽收方土之中。书房中间置一空式博古架,将整间书房一分为二,前后两扇蝴蝶门,遥相呼应,前间设文房四宝,后间临窗一琴桌。居中皆置清式红木桌、椅、几,乃文朋诗友邀集之所。后花园位于书房之西北端,园中湖石假山玲珑剔透,瘦、漏、透、皱俱全,藤蔓攀绕,旁植金桂、黄杨、腊梅,叶茂喜人。墙根屋角,芭蕉分翠,咫尺空间,尽现深广境界,形成了书房贯通前后花园之势,花? 爸匀环绻饨胧夷冢鸬浇杈岸跃暗男ЧS蟹ㄎ奘剑硐值昧芾炀≈隆?/SPAN>

近来球赛频频,前有姚明火箭队的七场季后赛,后又看得48届乒乓赛,如醉如痴,指刘国正战波尔出奇翻盘,王皓不堪回首,败于梅兹,而马琳却智取了他。最近刚欣赏完羽毛球苏迪曼杯决赛,混双及男单双方球技高超,填饱眼福。

                                       祖慎握手 2005517

  高君铭给尹潜的信

国务院新闻办的五洲传播出版社,经办领导批准,055月出版发行《中国驻印远征军回忆录》,以中、英、日、德、法五种以上文字发行。041123,我才收征稿函,要求041220以前供稿。幸亏南开的远征军老兵在02年就要大家写回忆录,我已于037月交稿,就将底稿要回(西安我的老领导要看,0311月给他看)复印寄出。又要按新要求再写,就在原70页的基础上加了20页。又来电话,说后20不如前70,要再补一点,就又按新要求补了三页,并告已绞尽脑汁,再也补不出了。05815日,是抗战胜利60周年,将在昆明举办中、美二战老兵各100名的联谊纪念活动,初步推荐有我,但能否被上级批准!?回想刚解放,公安局就让我作了登记,后来运动少不了提一提。文革不同了,把我当“特嫌”整,若非我乐观,早见上帝了!直到1982年组织上才通知我那段时间“是革命的,但算不算工龄,文件未提。”

 

策毅致尹潜的信

见到你和国衡兄的照片后,甚觉欣慰。虽然年近八旬,神采不减当年。但读到《47南开人》第36期你的信札,说:“……不能吃高蛋白,每天都喝稀饭,早上鸡蛋、牛奶都暂停了,否则吃了早饭就头晕,晕得要倒下才行,晚饭后也如此,不敢吃鱼肉,保持半饥饿状态,就很精神……”之后,内心又为你担忧。我考虑这是否跟缺铁有关?因为缺铁会引起贫血,贫血会使胃肠内壁黏膜细胞萎缩,胃肠功能动力不足,以致消化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又反过来更加缺铁贫血;缺铁、贫血必然就缺氧,以致头昏目眩,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真如我述,你们天津武清开发区天狮保健品生产集团公司的一款产品,叫做“血之铁”,功能十分显著,可以起到非药物治疗的作用。我去年四月脑血管突然痉挛,头晕得天旋地转,吃了该公司生产的活力康、维康后,一周内症状全部消失,至今未见复发。以上意见,供你参考。

近年来,本想跟你们来信联系,苦于把通讯地址弄丢了,所以失去了联系。原有通讯录已不准确,今年新的出来后,可能情况将会好转。

夜已深,匆此敬复。                                2005420

 

来 函 照 登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赵慕愚来函

我不知道刘欣欣竟是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人,我觉得要是南开校友把她的事迹(包括她在美国的奋斗)写一个详细报导,投到《光明日报》或其他适当刊物去,可能有好处。我觉得应该宣传宣传。

刘欣欣的影响不只限于南开,她对我国经济界是有一定影响,不妨先在《47南开人》发表一篇介绍她的文章,如果文章写得好,反应好,再投国内其他刊物也不迟。

吴健国的游戏题很好,第二题说明初中英文老师的水平很高。从吴健国在南开的年限看,这个初中不是南开初中。吴健国的第一个题意似有不明确之处。他说:“后在重大想出了一个算法后,就包赢不输了”。他未说明是第一个人赢,还是第二个人赢。如果说,吴说的是无论他做第一个人或第二个人,都“包赢不输”,那我就有一个问题,如果让吴同时兼做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那么谁赢,谁输?

又及,如北京级友有何集体活动,请把日期和内容提前告诉我,我十几年没有去北京了,想去去。

 

彭兆行来函

近来,偶在书店见到一书,《逝去的大学》,编作者谢泳、智效民,内容是讲过去一些大学的情况。如北大、清华、南开、光华等大学。其中涉及南开的有两篇:一篇名为《南开教父严修》;另一篇名为《张伯苓校长的最后五年》。该篇披露了张校长在建国前后及逝世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作者司徒允——笔名,为南开大学教育研究所工作人员)。我过去对文中所述的一些情况均是闻所未闻,读后颇为感慨。如学友们有意,可以查阅一下。                 2005,4,18

 

 

 

1,陶正平同学68日告,他收到以下在美国的同学交的会费:

     陈蟾  200美元(两年)    

唐一平,皮述中,皮述华各50美元。

2,尹潜报帐(20012005,5

一,收入项:

    1 上年存余       1082.72

    2 2002年收入      853.00元(33期刊有明细)

    3 2003年收入      100.00元(35期刊有明细)

    4 2003年收入      853.00

     (其中:洪娟  $100折合人民币823

               张绍铮 30元)

以上共计收入        2888.72

二,支出项:

   1 47南开人》组稿邮资、复印、补发

          及有单据(41张)部分费用         785.75

 2  南开百年活动超支                   80.00元(北京预支2000元,实际支出2080元) 

 3 送香港百年南开资料一套             100.00

 4 天津地区活动补助,共计四年         800.00

   以上共计支出         1765.75

三,尚余                1122.97

  (附单据41张)

                                              经手人 尹潜  2005,7

 

说明:《47南开人》以前公布的年度收支帐目,仅包括我级北京理事会财务经手人的人民币部分收入和各项支出。有些同学过去交纳到天津的会费名单、数额过去也在尹潜同学收到会费项下公布。现将尹潜同学寄来的天津经手近年的收支公布。                            邓颜卿 宗福腴

 3,刘欣欣(Sally S. Yeh)在美国的通讯处:

No. 4  Carleton  Drive, Pittsburgh, PA  15243. U.S.A.

Phone: 412-276-6774

E-mail:1Sallys yeh@ 263. net

      2Sallysyeh@ hotmail. com

4, 王定明的E-mail改为 Tingway@sbcglobal.net

5, 周北凡因现在不去办公室,她家中的电子邮件地址为

       fwzhoubf@bw168. com; 家中电话:64436415

6, 陈远同学仍住在北京市老年医院,但意识更差些。夫人张燕平已搬入同在一栋大楼的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过去的身份是住院病人,现在是养老老人,行动可少受约束,而且休息、吃饭条件好,随时可以到陈远身边陪护,对张燕平长期陪护改善了条件。                             宗福腴 2005,7

7,华明慧在北京曾住中日友好医院治病,于2005626日离京,回乌鲁木齐自己家中休养。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路新疆地矿局,邮编:830000,电话:09914815549。她北京女儿家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彩虹路2号银松家园5A1402何亦工(华明慧的女儿)转,邮编100015

8王嘉泉来信,他已于今年720日回重庆定居,同其侄儿王邦一同住。通信地址是:重庆市中区枇杷山巷18号王邦一转。邮编是400013。电话:02363510013王邦一转。

编辑组通知

1经杨炳正同学联系,冯地清同学帮助,我们班级的网站决定挂在北京市重庆南开中学的网站之下,现已确定网址为: www.boran.net/cpnk/47nkr   

2去年926日,在北京47级级友会上,卢国珵同学作了《肿瘤标志物检查》的详细介绍,并给每人发了文字材料。今年,她又对该材料作了认真的修订,本拟在级刊上发表,由于这份材料专业性较强,篇幅较大,现改为上互联网,请需要者在《47南开人》网站(www./boran.net/cpnk/47nkr)上查阅并下载,如没有条件上网查阅而又需要文字材料的,请函告丁乃宽,以便复印寄上。